第20章 北极熊苏醒:大中东计划破产(1 / 1)

21世纪来临的前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退位,将普京推上国家的最高领导层。

普京是个雄才大略的人,否则,军工集团也不会推他出来重整俄罗斯。他干净利落地解决掉车臣叛军的表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拜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折腾所赐,俄罗斯工业彻底垮台,过去规模宏大的工业体系已经崩溃,只剩下了军事工业和资源产业还在支撑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换言之,俄罗斯的经济就靠着卖武器和卖石油天然气之类的能源产品维持了,这对于俄罗斯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然而,自助者天助,一点儿也不错。普京总统的命不是一般的好,他刚刚上台后不久,国际油价竟然一路走出了连续十几年的低谷,再后来便翻着跟头往上蹿,到了2008年,油价竟然涨到了100美元/桶以上,在这一年年中甚至达到了147美元的历史最高价。这让他有了本钱,可以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

自然,这种喜剧场面的出现,并不是上天的安排,而是因为昔日打压油价的力量现在需要油价上涨。

很快,俄罗斯就还清了欠了十几年的债,不仅如此,他们手头上甚至有了巨量外汇储备,达到了数千亿美元之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喜庆日子,每个中国人都记得),俄罗斯外汇储备达到了5981亿美元的峰值,居世界第三位。这意味着,若是有人妄想在俄罗斯重演20世纪90年代的故伎,以金融风暴的手段来洗劫俄罗斯,那绝对是痴心妄想。

然而,普京总统的忧虑并未减轻,他心里很清楚,这些钱都是靠卖资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得来的。而俄罗斯之所以能够短期内拿到这么多的钱,是因为能源价格,尤其是石油价格高涨。

一旦油价回落,俄罗斯就会再次陷入困境。为了俄罗斯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普京总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保证自己现金流的长期稳定。

普京的战略选择已经确定,分为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两部分:

一、短期之内,必须让美国人陷在伊拉克战场,能拖多久拖多久。

这样的好处,在于逼迫美国人继续将印钞票滥发流动性的游戏玩下去。这意味着国际油价将长期维持在高位,于是,俄罗斯的财政问题便不再是一个问题。

有了钱,普京总统就可以从容布局,趁着美国人陷在伊拉克无法腾出手来的机会,慢慢收回旧日的利益,继而,在此基础上,反守为攻。

二、长期的目标,则是将能源定价权,尤其是石油价格定价权夺过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石油定价权在谁手里?在美国人手里。所以,普京总统的长期目标很明确,即掀翻美国人,夺回能源定价权。

普京总统雄心勃勃,他喊出了响亮的口号:“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崭新的俄罗斯。”他要用二十年时间,重建俄罗斯的强国地位。

这二十年时间,早就已经计划好了:总统任期八年(两届)+总理任期四年(一届)+总统任期八年(两届)=二十年。唯一需要用心“安排”的就是,在普京四年总理任期上的那个总统人选,须得按照事先的约定,按时自动把位子还给普京。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只能连任两届。而军工集团想出这个办法,使得普京阁下既能有足够的时间推行其国家战略,又能避免违宪,实在是两全其美。

如此安排,未来二十年,俄罗斯就会在一个既定的轨道上,按照既定的战略发展下去。在这个既定的“国家战略”中,核心的问题就是重建俄罗斯的强国地位。而若想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而要重建俄罗斯的工业体系,需要资金、市场、技术。双头鹰冷冷看了下他家石油天然气大买主,也就是他的东方邻居中国,摇了摇头。

他把眼光转向了西方的邻居,眼光变得热切而热烈。如同热恋中的少年,普京敲开了欧元区双核的大门,直接给出了自己的要价和筹码。

普京总统的要价,可以简单概括为“上游换下游”:俄罗斯允许欧洲人参与俄罗斯境内的石油天然气企业(上游)的经营,同时作为对价,欧洲人也应该允许俄罗斯参与欧洲的石油天然气下游企业的经营。

欧洲人抽了一口冷气,呆住了。

见到欧洲人这么胆小,俄国人笑了,示意欧洲人看看东方。

原来,这“上游换下游”的协议,已经可以在东方看到范本了。

2006年3月21日,普京总统访华,确认了一项协议,即中石油集团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宣布在年底前分别在两国组建两个合资公司,分别经营上游和下游业务。

协议确定,双方在俄罗斯共同组建一家公司,称为“东方能源公司”,俄方持股51%,中方持股49%,主要业务是在俄罗斯进行地质勘探及能源项目融资。作为联动措施,2006年7月19日,中石油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斥资5亿美元,以每股7.5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俄罗斯石油公司6622.52万股,成为俄石油的战略投资者,其认购条件是进入上游领域,联合开发俄罗斯万科尔油田。

作为条件,中国开放能源下游市场,在中国建立中俄合资的炼油厂项目。具体做法是,双方出资在中国成立一家公司,名字叫作“中俄东方石化(天津)有限公司”,中方占股51%,俄方则占股49%。该炼油厂设计年产能为1000~1500万吨成品油,总投资金额约为40亿美元。此外,作为附带的内容,合同还包括数百家合资加油站。

这是个典型的双赢项目。

一旦协议实施,则中方得到了稳定的石油供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而俄方也参与到了具体的工业领域(炼油工业以及下游加油站项目),并且圈定了相当规模的中国市场份额。

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借由“石油武器”换取重振俄罗斯工业的第一步。虽然这第一步看起来比较小,但是若能一直走下去,前景一定是光辉无比的——普京总统的“二十年规划”中光明未来的实现,就在向俄国人招手。

俄国人掉过头来,满怀期待地看着欧洲人,等待欧洲人的回答。

多么大的馅饼啊!

欧洲人只要一点头,就可以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而这一点,则是欧洲人最大的软肋之一。谁都知道,欧洲人拼死也想拿下中东控制权,就是因为其主要能源供应来源地——中东握在美国人手里,这就等于欧洲人的脖子掐在美国人手里。所以,什么“石油欧元”计划、“地中海联盟”远期规划,无一不是冲着这一点去的。

现在,世界第一大产油国、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据BP《世界能源统计回顾2011》报告统计,俄罗斯2010年天然气生产量5889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8.4%,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不受美国人左右的俄国人找上门来,要保证欧洲人此后的石油供应,难道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吗?

有了这个“保证”,欧洲人在面对美国人打压时,就少了很多忌惮,而那个“美元已死,欧元当立”的战略目标,也就近了很多。

然而,欧洲人却不敢轻易去接这个馅饼,他们心有余悸。

实际上,俄罗斯虽然算是个地地道道的欧洲国家(我们每个学过初中地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其他欧洲人看来,它根本就是个“异类”,所以从来不把它算在欧洲之内:

一、俄罗斯信仰的不是西罗马帝国一系的天主教,也非基督教新教,而是源自东罗马帝国的东正教。

二、俄罗斯自建国以来,就致力于争夺欧洲霸权,五百年来无数次与欧洲各国兵戎相见,阴谋阳谋的较量也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而其进击和力图控制西欧的势头,五百年来一以贯之,从未改变。

三、最令人恐惧的,则是前不久才消失的红色帝国的强大军事压力。那滚滚的红色铁流碾过欧洲、踏平一切的威胁,几十年来一直悬在西欧各国头顶,让它们睡觉也得睁着一只眼睛。

欧洲人好不容易盼到苏联倒下了,更令人放心的是,它的骨架——工业被彻底拆毁了。现在如果有消息说,它要请你帮忙重建工业,恢复它的骨架,你敢吗?

欧洲人的犹豫不决是在普京总统预料之内的,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普京把自己的底牌全部摊出,请欧洲人拿主意。

这底牌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一、在军事层面上,建立“欧洲安全框架”(或者叫作“俄欧安全框架”)。

通过这个框架具体而精细的安排,一次性解决未来俄国和欧洲各国之间的安全问题,以此彻底解决欧洲人对于俄国的恐惧心理。

其时,中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就会发现,他们无法再在俄国人和欧洲人之间打入楔子,也无法再利用俄国人对欧洲人的芥蒂而取利,更无法再利用欧洲人对俄国人的恐惧而从中获益。

二、在政治层面上,确立“欧洲对话机制”(或者叫作“俄欧对话机制”)。

通过这个架构,俄国人将和欧洲人就一切区内和国际上的事务达成妥协,然后再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对外。

其时,中国人和美国人就会发现,欧洲人和俄国人在国际上将发出一个声音,他们说话的分量从此大增。

三、在经济层面上,确立“俄欧经济合作框架”。

通过这个架构,欧洲人将得到俄罗斯优先而稳定的能源供应,而俄罗斯将得到欧洲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加重要的是,俄国人盯上了欧洲人的那块大蛋糕——占世界1/3的进出口贸易份额,只要得到这些发展的资源和空间,俄罗斯工业体系的重建指日可待。

要知道,中国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其最大的支持和背景,不过就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这些资源而已。

实际上,2010年,中欧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6.1%,欧洲市场却吃下了中国出口的20%。而能有这样的成果,欧洲的大门只不过对中国商品开了一条小小缝隙而已。

俄罗斯人口只有中国的十分之一,欧洲人的市场若是无条件对俄罗斯开放,中国人能做得到的,俄国人会做得更好——普京总统对此深信不疑。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欧洲人看到这三张牌,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表情一会儿狂喜,一会儿忧愁;一会儿咧开嘴巴大笑,一会儿又闭上嘴巴沉默不语。

是啊,巨大利益的背后一定是空前的大风险,而巨大风险的背后也一定是巨大的利益。决策时一步走错,或者未来操作之时一步失误,换来的可能就是整个欧洲的万劫不复,面对如此重大的抉择,欧洲人怎么会不慎之又慎?

然而,普京却并不着急,因为他的职业素养告诉他,着急也没用,欧洲人想通了,自然会来找他的。于是,他安排人专门负责与欧洲人商讨这个问题——这是俄国人希望之所在,而他本人则将注意力转向了美国人。

原因很简单,美国人的情报机构不是吃素的,一旦看到欧洲人在利诱之下产生任何同俄国人妥协的苗头,暴风骤雨般的打击就会如期而至。

如同欧洲人看到“中美经济小循环”一般,当美国人看到那个已经露出苗头的“俄欧轴心”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恐惧。

原来,美国人秉承英国人“光荣孤立”之精神,对于欧亚大陆这个“世界岛”,执行的是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略。其思路是分割欧亚大陆两端的传统大陆强国(大陆西端的法、德、俄和大陆东端的中国),绝对防止这些强国联合。

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用尽了一切阴谋阳谋,用尽了一切军事政治经济手段。而在这些手段中,最显眼的无过于正在执行的“大中东计划”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美国人执行“大中东计划”的过程中,胜利并未迅速到来,自己反而陷入了伊拉克这个泥潭中。

美国人仔细审视才发现,帮助他们成功陷入这个进退不得局面的,就是“大中东计划”所要算计的传统大陆强国——这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谁规定了只许你动手,不许别人还手的?

为了将已经咬在嘴里的肥肉吞下去,为了“大中东计划”的继续进行,美国人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

为了弄到这些资源,就必须印钱,向国外换。

所以,美联储的印钞机日夜不停,越来越忙,同时,与之配合的美联储基准利率也持续维持在低位。

然而,这些只是配套措施,真正的关键在于美国国内的抵押贷款业务做得越来越大。

尤其是抵押贷款中最显眼但是绝非唯一的一环——次级贷款业务也越放越大,终于膨胀到了万亿美元的规模。相应地,建立在次级贷款上,按照“杠杆化”原理操作的垃圾债券之类的金融衍生品也随之膨胀到了十倍百倍的规模——数百万亿美元的虚拟金融衍生品像一把利剑一般悬在美国人头顶,随时可能落下。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便是美国人自己说的,至少每日从伊拉克地下抽出400万桶石油,才能补上这个窟窿。

若是我们回想起美国GDP也不过15万亿美元左右的话,这个膨胀的势头,会让我们立刻想起了“癌细胞”三个字。

之所以如此操作,是因为抵押贷款业务的背上承载着美国老百姓的购买力。然而,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普通民众的收入已经连续三十年以上没有增长过了,甚至一直处于下降之中。

为了解决这个尴尬的局面,就需要提高美国民众的购买力,这只有两条路可走。

第一,请美国国内的资本家、企业主们大幅度提高劳动者薪酬。这个法子很和谐,却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违反“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指导精神——其精髓,用两个词即可概括,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低成本、最高利润”。

这个非常好理解:“最高利润”是“最低成本”的结果,而“最低成本”必然导致“最高利润”,两者实际上是个“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这是符合资本“Low Risk,High Return”的本性的,或者我们换种说法,“最低成本、最高利润”是资本之本性在当代全球化和WTO框架下的具体体现。

要实现“最低成本”,其中之一的要求就是在可能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者的薪酬。在全球化和WTO框架下,一切经济体都要向这个铁律低头。这个铁律,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换言之,同等条件下,只有将劳动者报酬降到全球最低的经济体才可能获得资本的青睐。而任何违反了这个天条的经济体,都将沦为全球化时代的失败者,将会永远陷入萧条和绝望中去,永世不得翻身。

回过头来看美国,我们就会发现,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就是“新自由主义”横扫全球的策源地。因此,若是有人相信,那个用尽了阴谋阳谋,流尽了美国炮灰和他国人民的鲜血,仅仅为了强行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美国人转了性,可以在自己家里搞违反“新自由主义”的政策,难道不是失心疯了吗?

此路不通。

第二,请美国的普通民众借贷消费。具体方法,就是抵押贷款业务。实际上,自从二战以后,原本量入为出的美国老百姓就被引上这条“寅吃卯粮”的不归路。现在嘛,只是要引导美国普通百姓在这条不归路上狂奔而已。

这条路“很通”。

美国(实际上是美国民众)扮演了“全球经济大循环”的骨干“中美经济小循环”中“消费者”的角色,与扮演“生产者”角色的中国(实际上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者)配在一起,恰好是完美的一对。

正是靠了这完美的组合,“中美经济小循环”的运行机制才得以完美实现:

一、“生产者”制造出来的巨量商品,送到“消费者”家里,由后者消化掉;

二、后者将印钞机上流淌出来的美元送到前者手里,于是“生产者”得到巨额的美元收入;

三、“生产者”将得到的美元的2/3投入返还“消费者”,以购买国债及其他美元债券的形式支持美元信用;

四、“消费者”借此放心大胆地继续印刷更多美元,送到前者手里,继续支持“生产者”用于组织生产;

五、“生产者”获得更多美元,用于扩大再生产,于是工业规模扩大了一圈;当然,“消费者”的债务又大了一圈。

于是,一个循环接着一个循环,如此川流不息,“中美经济小循环”日夜不停地运转下去——现在我们明白了,这个机制的推动力量便是以债务为支持的美元扩张。换言之,美国人借债打仗,然后这些债券以美元的形式流入中国人的腰包,然后换成工业品回流美国。

然而,每一轮循环结束,中国都获得了更多美元用于扩大生产,并且在扩大生产中,推进本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它给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最好时机,也给了中国在WTO框架中跨越“次低级”,挤进“次高级”,乃至将“最高级”上的美国人拉下马的机会。

美国人不会对此感到高兴,但是美国人更在意自己所获得的好处。

每一轮循环结束,美国人都获得了巨量廉价、高质量的工业制成品。这滚滚财富涌入美国,将会直接支持美国“大中东计划”的运行,而未来即将建成的“新罗马帝国”也将建立在中国劳动者的血汗和脊梁上。

一旦完成“大中东计划”,那么中国将永远不可能将手越过美国直接伸向“世界岛”的另一端,更无法越过美国直接获得“世界岛”的任何资源,将会彻底受制于美国。而一旦建成“新罗马帝国”,那么,中国将会永远受制于美国,中国人将会永远变成美国人的长工和苦力。

到底是美国人的算盘打得精,还是中国人的光辉前景得以实现,就要看现实的博弈了。

现实很残酷,格林斯潘最终确认了这一点。

他印刷美元、降低利率所释放出来的美元流动性,在其放纵金融衍生品泛滥的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全球资产价格自2005年后疯狂飙升就是其中非常显眼但绝非唯一的表现,但是,那个传说中的“大中东计划”还是仅仅停留在“计划”的状态,压根儿没有变成现实的苗头,一点儿也没有。

相反,在“中美经济小循环”的带动下,整个世界经济都繁荣起来了,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大循环”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在这世界经济大繁荣的背景下,“大中东计划”最终算计的几大国趁机壮大了起来:

中国人在工业化、现代化和产业升级上最终掀翻美欧,一雪百年耻辱,在重回世界文明之巅的道路上疯狂奔跑;

俄国人忘记了国家信用破产的日子,手握接近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挨个暴打美国小弟的同时,也没忘了对美国人龇牙咧嘴;

欧洲人搞出来的欧元区块头越来越大,经济实力甚至超过了美国,甚至,那个剑指石油美元体制的“地中海联盟”已经慢慢成形。

三大经济体尽管在其他问题上钩心斗角,相互之间落井下石,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大家的动作默契得很。这个让大伙儿都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祸害陷在伊拉克的美国人。

其结果则是,每次陷入泥潭的美国人抬起头来的时候,都会惊恐地发现自己被恶意围观了,而且情况看上去还会变得更糟:大伙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非常热心地要拿脚后跟帮助美国人在泥潭中陷得更深一点儿。

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出现在美国人眼前:

为了实现“大中东计划”→释放流动性→世界经济大繁荣→几大经济体经济实力增强→祸害美国人能力增强→“大中东计划”前景变差→加大力度支持“大中东计划”→释放更多流动性→世界经济更加繁荣→几大经济体实力更强→祸害美国人能力更强→“大中东计划”前景更差……

美国人发现,其为“大中东计划”所做出的努力,只是造成了战略敌手的强大,而这些敌手越强大,美国人离“大中东计划”的实现也就越远。

换言之,美国人的悲剧在于:越是追求实现“大中东计划”,“大中东计划”就离他们越远。

既然是恶性循环,那就不能再进行下去,何况,总统两届的任期马上就要到期。

“这一切,该结束了。”格林斯潘老头子轻轻地对自己说。

是啊,该结束了,这不仅仅对于美国“大中东计划”失败的尝试来说是成立的,对于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如此。2006年1月31日,格林斯潘完成第十四次加息。第二天,他黯然下台,将位子让给以研究大萧条而出名的伯南克。

同时,他亲手将自己在位时拟定的、马上就要端上台面的“B计划”交给了伯南克,请他面呈小布什,一起决定细节问题,并且予以实施。这个“B计划”说起来很简单——连续加息,刺破美国国内虚假繁荣的泡沫,将全球经济都拉下水,让全球各国为美国人的损失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