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节气习俗(1 / 1)

辛酉冬至

[宋]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节

古时,冬至是重要程度仅次于春节的节日,又称为“亚岁”或“冬节”。周代时,农历新年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农历十一月初一,冬至节气和这个时间最为接近,人们在这天要举行重要的祭祀活动。到了汉代,由于采用了夏历,十一月初一不再是新年的开始,但是冬至成为一个官方节日。《后汉书》中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冬至前后的这几天,皇帝不上朝,文武百官也全都不用上班,在家休养身体。宋时对冬至更为重视,“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后来甚至还出现了“肥冬瘦年”的说法,意思是冬至节太过热闹喜庆,把春节都比下去了。

祭天

自冬至起,白昼的时间一天长过一天,新的循环就此开始,而始于周代的冬至祭祀活动一直延续到后世,最重要的仪式就是祭天大典。《周礼·大司乐》中说:“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北京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坛庙,为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的场所。冬至日拂晓时刻,祭天大典正式开始。整个仪式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献礼等九道程序。冬季的黎明寒气逼人,晨光熹微,万物沉浸在庄严的气氛中,皇帝于圜丘之上与天“对话”,汇报过去一年国家发生的大事,祈愿来年继续得到上天的庇佑。

消寒游戏

北方的孩子大都会唱“九九歌”,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之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数到“九九又一九”时,便迎来了“耕牛遍地走”的春天。除了九九歌,古人还画“九九消寒图”,记录从“一九”到“九九”的天气变化。

九九消寒图有各种有趣的形式,可分为图画版和文字版。图画版用墨勾勒出九枝梅花,每枝上画九朵花,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情况依次为一朵花染色,“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文字版则是想出一句九个字的话,每个字都必须有九个笔画,例如“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按照颜色规则每天写一笔。在写写画画中,眼见天气渐渐变暖,直到“余寒消尽暖回初”。

赠送鞋袜

在我国历史上,冬至节还曾有向长辈赠送鞋袜的习俗。唐代《中华古今注》中记载:“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履,也就是鞋;舅姑,指的是公公和婆婆,儿媳赠送鞋袜给公婆,祝福老人健康长寿。这个习俗直到清代依然盛行,湖北《荆州府志》中描述冬至节时说:“荆人虽不拜庆,而袜履之献舅姑,仪如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