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气象特征(1 / 1)

每年的12月7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255度时,大雪节气就到来了。关于大雪节气,有介绍说此时的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逐渐增多,降雪达到极盛。其实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大雪节气到来当然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但与此同时,降水量在继续减小,此时的降雪也并非达到极盛。确切来说,“大雪”是指降雪的概率增加,下雪的范围增大。

大雪节气时,我国的初雪已经跨过秦岭至淮河一线,来到南方。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在长江中游,雨雪分界线直逼长江,而在长江下游的东部,雨雪分界线就稍稍偏北一些。在这个时期,我国下雪的面积远远大于下雨的面积,冬景越发凝重,最厚实的衣服要拿出来了。

冬近巅峰

大雪节气时,大陆干冷气团横行霸道,冬季风直吹南沙群岛,南岭和武夷山再也抵挡不住冬的脚步,除了南方沿海的几个地区外,我国进入冬季的面积几乎覆盖全境。冬季的面积达到860万平方千米以上,相当于国土面积的90%左右,近乎冬之巅峰。

除了内蒙古、东北三省、山西北部、陕甘宁北部、青藏高原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外,华北平原北部、陕西关中平原、山东泰山山区也已全部进入隆冬,中午最高气温开始低于0℃;而江汉平原、江淮平原等地区日最低气温开始低于0℃,日最高气温徘徊在10℃上下。这和雨雪分界线的向南推移,是完全一致的。

与此同时,江南的秋天即将消失,夏天退守至海南、台湾和潮汕闽南沿海。在冷空气的连续攻击下,东南沿海的夏天“不堪一击”,即将在大雪到大寒节气中逐渐消逝。

雪入南方

大雪节气时天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降雪突破秦岭至淮河一线,来到南方的地盘。这个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并不如小雪、立春等节气丰富,但由于冷空气强劲,降雪的范围和概率反而比小雪、立春等节气时要大。例如2018年的大雪节气前后,一股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与此同时,强大的暖湿气流也在北上,导致我国出现大范围的降雪天气。

在寒潮前部冷空气小分队和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下,武汉、合肥和南京都有降雪,杭州和长沙以雨夹雪为主,就连上海、南昌也飘起了雪花。

冷流雪

此时,北方最明显的降雪是非典型的“冷流雪”。每年隆冬,极其寒冷的空气经过渤海时,会将海表的水汽直接“速冻”成雪花推向山东半岛,形成一种非常特殊的降雪形式——冷流雪。2018年大雪节气,在一次寒潮之后,烟台、威海出现冷流雪,其中烟台的雪势为大到暴雪。整个山东半岛的雪都以冷流雪为主,且雪量特别大。可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殊的气候特点。

大雪“贫雪”

不过,大雪节气时的降雪依然具有偶然性,空气中的水汽比小雪时再度大幅减少,完全有可能大雪“贫雪”,甚至大雪无雪。如2017年12月7日,大雪节气到来这天,全国所有的国家级气象站中,没有任何一个地区观测到大雪,仅山东半岛上的烟台等地下了非典型的冷流雪,新疆天山两侧和东北山区下了点零星雪。可以这么说,大雪节气来临时,大雪完全缺席。

那么,是否说老祖宗定的节气不够准确呢?其实,古人说的“大雪”和我们常谈的“大雪”并不一样。古人认为的“大雪”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雪花比例越来越大,代表了气温的阶段性降低和隆冬的步步逼近。他们是以“雪”指代季节和物候,雪在这里只是一个意象,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理;而我们常说的大雪,是指降雪量比较大,单纯就是观感震撼、漫天鹅毛飞舞的雪。

当然,大雪节气里,这么“贫雪”也是难得的。不仅是少雪,雨也很少,全国最大的降雨也只有4.6毫米,水汽之匮乏可见一斑。与此同时,我国东北、华北遭遇接连不断的冷空气袭击,出现了暖冬常态化时代里的连续气温偏低,这种情况多年未见。这说明,“贫雪”和降水偏少、干燥干旱是一体的,它们共同的原因是干冷空气势力太强,而暖湿气流势力太弱。

不刮风就雾霾?

大雪时,三种天气盛行,雪、寒潮和雾霾。一般情况下,寒潮来时刮北风,而北风一停,就开始有雾霾。如2019年大雪节气前后,华北平原被雾霾笼罩,低空的浓密雾霾阻挡了阳光辐射,导致华北平原白天气温升不上去,湿度也降不下来;上空中污染物又不断堆积,空气质量持续变差。整个华北地区仿佛陷入恶性循环,只有等冷空气冲出太行山,雾霾才会由北往南逐渐消退。

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北风一来大气扩散条件就变好,北风一停大气扩散条件就变差,这是物理学规律。其次,气候和地形原因也需要考虑。从气候上说,我国是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冬天西北和东北季风做主,海风没法刮进沿海;从地形上说,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向山脉和不计其数的小盆地。因此冬天来时,没有冷空气不行,弱冷空气不管用,干的强冷空气也只能管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