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节。为了熏制出好吃的腊肉,人们会到山里寻找柏树枝。柏树枝自带清香,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油脂会变成微小的颗粒附着在腊肉上,于是肉里也有了大山的味道。
腊肉
“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节气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此时正是制作腊肉的好时节。家家户户磨刀向猪,把鲜肉制成腊肉储存起来,等到过年时享用。
在民间,小雪至立春前的冬腊月,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挂满了腊货,迎着冬风摇来晃去,惹得孩子们馋涎欲滴,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腌制腊肉的工序虽然不算复杂,却是需要耐心的。首先,要把盐均匀地涂抹在猪肉上,盐可以抽取肉中的水分,盐中含有的离子成分可以破坏微生物的形成,使食材长期保存而不会坏掉。人们配上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佐料,把肉腌在大缸里。这一等,就是十几天,之后再用棕叶或者竹篾绳索将肉串挂在院子里,滴干水分;接下来,就是把肉挂到厨房里用烟火慢慢熏烤了。为了熏制出好吃的腊肉,人们还会到山里寻找柏树枝。柏树枝自带清香,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脂,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油脂会变成微小的颗粒附着在腊肉上,于是肉里也有了大山的味道。
腌制好的腊肉散发着幽幽亮光,煮熟后更是黄里透红,一些地方呈现出半透明状,味道醇香,肥而不腻,越吃越带劲。怪不得千百年来,人们都被这种蕴含着大自然味道的熏香所深深吸引。
糍粑
小雪节气品糍粑,源于客家地区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十月朝,糍粑禄禄烧。”这是一句非常形象的客家俗语,“十月朝”指农历十月初一客家人的“牛神诞”,也就是牛神的生日;“禄”是指把糯米粉团放到佐料粉里,像车轮一样前后左右地滚动,把糍粑完全包裹起来;“烧”是形容刚做好的糍粑热乎乎地冒着白气。
在“以地为生,以食为天”的农耕时代,农民种植庄稼离不开耕牛的配合。对于农民来说,朝夕相处的耕牛就像是家中的一员,是劳作时可靠的搭档,是祈求丰收的吉祥神灵。耕牛呢,则用任劳任怨的工作来报答主人的喂养之恩。每年十月初一,客家人便自己动手做糍粑,以祭祀和供奉牛神,为牛神庆祝生日,感谢耕牛常年的辛劳,同时也期盼着“牛神”助力,来年再获好收成。糍粑做好后不能马上吃,要先用生菜叶包起来几个,喂食家中的耕牛,之后大家才可以坐下来一起品尝。
制作糍粑要选取上等的糯谷,加工成糯米后,把糯米放进饭甑里蒸熟。饭甑是一种民间传统炊具,木头材质,由藤条箍成桶状,底部留有空隙,可以散发蒸汽。蒸好的糯米饭放进石臼里,用杵槌不断舂打,直到捣烂如泥才可以,也叫“打糍粑”。可不要小瞧这个动作,由于糯米极大的黏性和吸力,打糍粑可是一件花大力气的体力活儿,即使两个小伙子对站着交替打,在寒冷的小雪节气里也要冒出一身汗,第二天还免不了腰酸、胳膊疼。打好的糍粑取出后,趁热揉成一个一个糍粑团,放到花生碎、砂糖、芝麻等混合的佐料粉里,“禄禄”地打上几个滚,软乎乎的客家糍粑就做好了。与其他制作方法相比,手工打糍粑虽然耗时耗力,但做出来的糍粑却是最细腻柔韧的。也许正是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吃起来才格外香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