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又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新绿的芽叶惹得人心里痒痒的,人们在这天吃春菜、喝春汤,与大自然分一杯春羹。在岭南地区,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它为“春碧蒿”;在北方地区,春菜还常指莴苣之类的蔬菜。
春菜
春分意味着又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这时新绿的芽叶惹得人心里痒痒的,人们在这天吃春菜、喝春汤,与大自然分一杯春羹。
在岭南地区,春菜指的是一种野苋菜,当地百姓称它为“春碧蒿”。春分的美,让人怎么亲近都不满足,阳光和煦,草长莺飞,杨柳醉春烟。在无限春色中,采摘野菜成了一件令人愉悦的事。人们将野苋菜的嫩茎叶带回家,和鱼片一起熬煮成“春汤”。民谚说:“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想来,也许是因为春分的芽叶绿得纯净、清澈,充满生命的活力吧。
苋菜有野苋菜和人工栽培的苋菜,后者是多种野生苋菜的杂交后代。我国栽培苋菜的历史非常悠久,元代农业科学著作《农桑辑要》中,就提到了苋菜的栽培方法。清代植物学家吴其浚认为:“野苋炒食,比家苋更美。”不过,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需要你亲自来品尝。
在北方地区,春菜还常指莴苣之类的蔬菜。莴苣的名字读起来有些拗口,宋代《清异录》中记载了它的由来:隋朝时,呙国使者带来了一种蔬菜的种子,隋人花重金将菜种买下,称它为“千金菜”,也就是后来的莴苣。“呙国”究竟在哪里,早已无从考据,但“呙”字保留在了这种蔬菜的名字里。杜甫不仅喜欢吃莴苣,还亲自种植。他在长诗《种莴苣》中诉说了种莴苣的苦恼。原来,生命力旺盛的野苋菜经常侵占莴苣的地盘。“苋也无所施,胡颜入筐篚。”最终的解决方案,只能将野苋菜一并采入筐中。
香椿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似木质。”这句民间俗语中所说的“雨”,指的是谷雨节气,采摘香椿要赶在谷雨之前,芽叶一老就不好吃了。在春分时节,椿枝就开始吐出嫩芽,散发出阵阵香气。不过,香椿的“香”是挑人的,不是人人都闻得来,喜欢的人对它情有独钟,觉得这香味美妙无比;不喜欢的人则完全接受不了。
古人把香椿作为品茶时的茶点,“香椿香椿慎勿哗,儿童攀摘来上茶,嚼之竟日香齿牙。”我们常吃的香椿拌豆腐,在清代的《素食说略》中就有记载:“香椿以开水淬过,用香油、盐拌食甚佳,或以香油与豆腐同拌,亦佳。”碧绿的椿芽搭配白玉豆腐,有一种赏心悦目的素雅。至于味道,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称赞香椿拌豆腐为“拌豆腐里的上上品”。
香椿芽长在树上,被誉为“树上蔬菜”。椿树的寿命很长,古人认为它是长寿的象征,常用椿树代指父亲,称父亲为“椿庭”。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椿萱”指的就是父亲和母亲,萱草是母亲的代名词,也称“萱堂”。唐代牟融有《送徐浩》诗云:“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儿女离家远游,闯**世界,留下家中满头白发的父母。古时交通和通信都极不发达,此去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短短一行诗句,透着满目的心酸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