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节气习俗(1 / 1)

寒食城东即事

[唐] 王维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是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主题。按不同的祭祀场所,清明祭祀可分为墓祭和庙祭。墓祭,即为扫墓,不论人们身在何方,总会想尽办法在清明这天赶回家乡,亲自来到祖先的墓前,擦拭墓碑上的尘土,扫去周围的落叶枯枝,拔掉恣意生出的杂草,然后恭恭敬敬地摆上鲜花和供品,烧去纸钱,洒一杯美酒,说说家里发生的事情。人们用这种方式与祖先沟通,表达哀思,寻根问祖,明白自己的根在哪里,才能更勇敢地去闯**世界。

除了扫墓,另一种祭祀方式是庙祭,也称“祠堂祭”。宗族的族人在清明这天共聚祠堂,祭拜先祖,仪式过后大家坐下来一起吃饭。平日里散落天涯的亲人,在这天齐聚一堂,让彼此的感情更加浓厚。

放风筝

清明踏青时,借着清明风放飞一只心爱的风筝,心境仿佛也跟着舒爽、宽广起来。古时候,清明放风筝还寓意着疾病和灾祸也会随之消散。待风筝飞得足够高时,人们就剪断风筝线,任它随风远去。

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木鸢是风筝最早的原型。后来,制作鸢的材料由木头改为纸,称为“纸鸢”。再往后,人们又在纸鸢上绑上竹哨,当纸鸢飞起时,风吹哨的声音犹如筝鸣,“风筝”之名由此而来。北宋时,放风筝已成为全民喜爱的活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风筝技艺专著《宣和风筝谱》,还是由宋徽宗亲自主持编纂的。

**秋千

除了放风筝,**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两根粗麻绳,一块长木板,貌似简单的秋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秋千由春秋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发明的,后来被引进中原,最早叫作“千秋”。汉武帝时,皇宫举行祭祀祈祷活动,祈愿天子长生不老,拥有“千秋之寿”,并命宫女们在宫宴上耍“千秋”助兴。为了避讳,“千秋”被改为“秋千”。

元、明、清时,清明节甚至直接被称为“秋千节”。明代官员刘若愚在《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中记载:“三月初四日,宫眷内臣换穿罗衣。清明则秋千节也。带杨枝于 ,坤宁宫后,及各宫皆安秋千一架。”可见人们对**秋千的高涨热情。

蹴鞠

蹴鞠,是我国古代对踢球的说法。“蹴”是用脚踢,“鞠”指皮制的球。这项古老的运动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鞠的球面最初用皮革制成,球内塞满毛发,直到唐代才出现充气的球。

在古代的清明活动中,蹴鞠和秋千常常结伴出现,唐宋时尤为盛行。“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古人对蹴鞠的痴迷程度与现代球迷比起来毫不逊色,常常出现“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盛况。由于充气球的出现使球体变轻,年轻姑娘们也加入到蹴鞠的行列,在热闹的清明时节,甚至可以和小伙子们同时上场,一决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