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惊蛰节气到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唯一一个以强对流天气(雷暴)为主要特征的节气。
所谓“惊”,就是指春雷响动,惊醒了正在冬眠的动物;而“蛰”就是蛰虫,是春雷惊醒的对象。“惊蛰”仅用两个字,就描绘出春雷惊醒万物的复苏景象,可谓神来之笔。
如果说立春、雨水时,春天还是羞答答迈不开步子,那么惊蛰节气之后,春天就正式撒开脚丫子,向北狂奔。因为在惊蛰节气前后,太阳直射点已经逐步接近赤道到春分后正式进入北半球。我国接收到的太阳能量不断增加,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逐步到了质变。在立春和雨水时,我国冬季的面积仍然近900万平方千米,但到惊蛰时,冬季的面积只有800万平方千米左右了,甚至夏天开始在海南等地出现。
强对流和初雷
强对流主要是指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飑线和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强对流系统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突发性强,因此,虽然强对流天气来去匆匆,但天气变化剧烈,一般都会特别引人注目,甚至造成灾害。惊蛰时节,正是强对流天气开始的时候,南方大多可听到全年的第一次雷声,也就是“初雷”。2018年惊蛰节气前后,海南省澄迈县突发强对流天气,下起了雷雨和冰雹,海口也打响了2018年的第一声雷。
人们听到初雷时,往往是欣喜的,因为这象征着夏天已经登上华南地区,春天正向北方加速赶来。然而,强对流天气有可能造成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越来越严重的强对流天气灾害是我国面临的挑战。由于我国的冷暖空气充分交汇,导致强对流天气多发。强对流天气的特点,一是能量高度集中,范围虽小,但强度特别大,有时比台风还厉害;二是无法精确预报,经常搞突然袭击。
和台风只对沿海产生影响不同,强对流天气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2020年惊蛰节气后,江西省定南县城和龙南县部分乡镇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强对流,有钢混建筑落地窗被整面击碎,砖瓦房屋顶被掀掉,县城气象站监测到的最大阵风为11级,但由于强对流大风极度不均匀,所以实际最大阵风应该在12级以上。近几年,由于气温和地温持续偏高,大气能量越来越大,强对流天气越来越厉害,且有超过台风成为我国第一大气象灾害的趋势,值得关注。
雷打雪
惊蛰节气前后,打雷是常见的。但与此同时,冷空气还很强,下雪也很常见。如果强烈的暖湿空气遇到了更强的冷空气,打雷和下雪的条件被同时满足,那么就会出现“雷打雪”的奇观。如2013年惊蛰节气前,江苏、安徽、上海在炸雷声声中迎来了大雪,不少人在睡梦中被炸雷惊醒,误以为置身夏天,哪知道窗外已是白雪皑皑。气象监测事后显示,苏皖南部发生密集雷暴的区域,与强降雪区域相重合。
回南天
惊蛰节气前后,南方常常会出现一种极端的返潮天气,这就是“回南天”。顾名思义,随着冷空气产生的影响逐渐结束,被赶到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掉头反扑、卷土重来,带**湿的水汽和气温回升。此前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地表和物体的温度普遍偏低,而随着水汽卷土重来,温暖的水汽凝固在低温物体上,回南天就开始了。从气象学意义上说,回南天出现时,室内地温、室外露点之差已低于0℃,正因为地温低于露点,所以小水珠会在室内凝结,到处都水汪汪的。
回南天多见于华南,是广东人最讨厌的天气之一。如2016年惊蛰节气前后,在强盛但缓慢的暖湿气流和较低的地面温度共同作用下,广东迎来多年难遇的严重回南天,室内外温差增大,室内物体温度小于空气露点,南粤大地四处渗水,沿海浓雾弥漫,交通受到严重影响。在这次回南天之后,暖湿气流进一步加强,广东出现了连续降雨。
如果暖湿气流实在太强,江南偶尔也会出现回南天。如2018年惊蛰节气前后,暖湿气流强势进入江浙沪皖,各地温度、湿度都迅速上升。然而此时地温还比较低,所以水汽在地板上、玻璃上凝结,到处潮乎乎的,这就是“回南天”。一般来讲,江南的回南天比华南要少得多,因为江南的水汽远不如华南充足。2018年回南天在江南的出现,是暖湿气流极其强势的表现。
最后一场寒潮
每年惊蛰节气前后,都是寒潮频发的时间段,复苏的暖湿气流与实力尚存的寒流彼此交汇、碰撞,带来中东部阵阵春雨。若遇上寒潮强势的年份,江南3月飞雪也是正常情况,比如2005年的“312寒潮”、2016年的“308寒潮”。这是一年之中造成降温最剧烈的寒潮之一,但往往也是整个冬天的最后一场寒潮。由于3月寒潮到来之前天气往往会急剧升温,所以寒潮带来的降温尤其猛烈,大批植物被冻死,损失严重。在2005年“312寒潮”中,浙江大雪压垮大棚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