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是一个感恩的时节。给予万物生命的春雨,就像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在民间,人们会在这天孝敬父母,出嫁的女儿拎上一罐香糯酥烂的罐罐肉,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罐罐肉是送给父母的礼物,感谢他们将女儿辛辛苦苦地抚养长大。
罐罐肉
雨水节气,是一个感恩的时节。草木生长离不开雨,它们把深深浅浅的新绿布满各个角落,来报答春雨的恩泽。人们耕田种地离不开雨,期盼一场喜雨,感恩一场及时雨,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予万物生命的春雨,就像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在民间,人们会在雨水这天孝敬父母,希望借助大自然的生机勃发,祈愿家中的老人福禄安康。
雨水当天一大早,出嫁的女儿便会拎上一罐香糯酥烂的罐罐肉,和丈夫一起回娘家。罐罐肉是女儿、女婿送给父母的礼物,感谢他们将女儿辛辛苦苦地抚养长大。肉首选自家养的年猪,罐内垫上四段甘蔗,加入桂圆、大枣、枸杞,小火慢煨数个小时而成。罐子离火冷却后,用红绸布将罐口封好。父母则把带来的罐子重新装满米,让女儿女婿带回家,以此祝愿他们过上富足安乐的生活。
陶罐是一种相当古老的容器。早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发现黏土经过火烧之后会变硬且不再变形,逐渐发明出陶制器皿。陶罐烹肉是古代常用的烹饪方法,陶罐相貌不出众,甚至还略显粗糙,但却可以长时间恒温加热,是炖、焖、煨、焐的绝好器具。罐罐肉色泽红亮,肉质酥烂、不碎不腻,对于牙口不好的老人来说,也很容易咀嚼。细雨蒙蒙的时节,因为有了这人间烟火,而更加温暖了。
糯米花
雨水节吃糯米花源于民间“占稻色”的习俗,传说从宋代就开始了。“占稻色”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在那里农人以水稻种植作为主要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糯谷被放到热锅中翻炒,争相绽放开来。炒谷人往往表情严肃,仔细听着锅里传出的噼啪声,观察米花膨胀和上色的程度,根据这些来预测当年庄稼的收成。爆出来的糯米花越多,意味着当年稻谷收成越好,粮食大丰收;爆出来的糯米花少,则暗示当年稻谷收成不好,恐怕市面上的谷米将要涨价,最好早做打算。
在中元节这天,宋代吴中各地的人们也会通过爆糯米花来占卜一年的时运。清代学者赵翼在他的《檐曝杂记》中记录了一首《爆孛娄诗》:“东入吴门十万家,家家爆谷卜年华。就锅排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晓来妆饰诸儿子,数片梅花插鬓斜。”家家户户爆炒糯谷,噼啪声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真像过节一样热闹。
爆米花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膨化食品,虽起源于占卜,却早已成为人们喜爱的小食,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加工成米花糖等美味甜品。在南方,爆米花多用糯米和大米;在北方,则多是用玉米。只不过,玉米到了明代才传入我国,和糯米花相比,玉米花要晚得多。
七八十年代,我们经常在街边看到老式的爆米花机,黑乎乎的像大炮一样。一群孩子一手捂着耳朵,一手抱个小桶,兴奋又焦急地等在不远处。卖爆米花的师傅摇动摇手,嘭!一声巨响过后,孩子们呼啦一下涌上前,把热腾腾的爆米花装满小桶,然后心满意足地退回稍远的地方,等待下一次爆响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