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荒野上的粮仓(1 / 1)

古时,人们经常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小满时节正是苦菜遍地生长的时候。“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人们念唱着这样的句子,感恩大自然馈赠这荒野上的粮仓,不起眼的苦菜帮助人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饥荒。

苦菜

苦夏,人们还要再吃些苦的食物,苦菜就是其中之一,颇有些“以毒攻毒”的味道。顾名思义,苦菜味道苦涩,但它的茎叶柔嫩多汁,可以食用充饥。古时,人们经常面临粮食短缺的困境,小满时节正是苦菜遍地生长的时候,田边、山坡、荒野随处可见。“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人们念唱着这样的句子,感恩大自然馈赠这荒野上的粮仓,不起眼的苦菜帮助人们度过一年又一年的饥荒。慢慢地,民间就形成了“小满吃苦菜”的习俗。

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诗经·唐风·采苓》中就有“采苦采苦,首阳之下”的诗句。采苦菜啊,采苦菜,寻到那首阳山下。苦菜在古代还叫作“荼”,《尔雅》中说:“荼,苦菜。”从“荼毒”这个词便可知,“荼”的苦味是多么让人难以忍受,甚至能与“毒”相提并论。苦菜还有较高的医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它为“天香草”。

苦菜遍布全国,又称“苦苦菜”“苦麻菜”,各地有各地的吃法。西北宁夏等地的人们喜欢凉拌,将苦菜放入锅中焯水,放冷后加入盐、醋、辣油等作料拌匀。在其他一些地方,苦菜中的苦汁被滗出后,可用作包子、饺子的馅料;还有的地方用黄米汤腌制苦菜,腌好的苦菜变为金黄色,口感酸甜。生活再苦,吃上不能马虎。在这片土地上,勤劳、乐观的人民让这古老的食材生出甜意,苦尽甘来。

捻捻转儿

小满时节,麦子灌浆乳熟,籽粒开始变得饱满,但未完全成熟,还可以挤压出白色的米浆。麦子在麦秆上做最后的努力,只等干热风过去,芒种时节便可收割一片片金黄的麦田了。在将满未满的小满节气里,民间有一种独特的节令食品——捻捻转儿。

捻捻转儿的制作过程和它的名字格外贴切。人们收割一些刚刚硬粒、还稍微有些软的大麦麦穗,搓去麦壳,用簸箕分离出麦粒,下锅炒熟,接下来就要上石磨了。石磨由两扇磨盘、磨眼儿和杠孔组成,杠孔里插着一根木棍。将麦粒倒入石磨上方的磨眼儿里,两三个人推动木棍,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寸长的青绿色“面条”从磨缝里旋转碾出。只需一会儿工夫,石磨四周便散发出清新的麦香味儿。人们把散落的捻捻转儿收集起来,为它搭配符合心意的口味,黄瓜丝、蒜苗、麻酱汁、蒜末、辣椒、荆芥……都是调制酱料的好原料。

捻捻转儿是时节性很强的食物,麦子如果太嫩,籽粒就不够饱满;麦子如果太老,籽粒没有韧劲,嚼起来不够筋道。小满节气的麦子将熟未熟,是做捻捻转儿的最佳时节。正因如此,捻捻转儿的知名度,并不像四季都能吃到的食物那样高。

说起来,捻捻转儿最初并不是因美味而被制作。同吃苦菜一样,旧时穷苦人家遇到青黄不接的时节,只能忍痛将还未熟透的麦子割下来填饱肚子,以解燃眉之急。但同时,作为谐音,捻捻转儿被赋予了“年年赚”的吉祥寓意。有了捻捻转儿,荒年变得“青黄相接”,来年也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