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节气在每年的5月6日前后。二十四节气中,以“立”开头的节气共四个,都代表季节开始之意,立夏当然指夏天从此开始。
这个“夏天”并不是现代气象学意义上的夏天,而是与农时、物候联系得更为紧密。古人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意思就是春季生长的作物进入成熟乃至收获的季节,冬小麦即将抽穗,油菜花已经盛开,农田一派欣欣向荣的繁盛景象。
立夏之“时”
立夏节气算是我国夏季的开启,但要严格套用气象标准,又并非真正代表入夏。古人对世界的认知经验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上完美贴合,让我们不得不感叹祖先的智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现在的立夏,夏意更浓。立夏时,除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外,全国其他地方的日最高气温都可以超过30℃。2020年立夏节气之前,河南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
立夏时,除青藏高原和东北三省外,全国较凉的地方就是华东沿海了。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受垂直温度带影响明显,终年寒凉;东北三省纬度高,位置在我国最靠北,会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
那么华东沿海,譬如山东半岛、江苏、上海和浙江东部,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地区是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由于东海、黄海和渤海升温很慢,所以华东沿海的气温往往低于华北平原甚至西北戈壁滩,对比江浙沪和中原地区,立夏节气是最有可能出现南北气温倒挂的节气。
立夏之“气”
立夏时,我国上空不再是大陆冷气团和海洋暖气团的“二人转”了,气团对峙情况更加复杂,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大陆干热气团。
正如我们在前面节气中介绍的,这种气团的来源有两处,一处是西南的崇山峻岭,一处是西北的荒漠戈壁。立夏节气前后,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作用下,大陆的热力逐渐超过海洋,所以不管南北,远离海洋的大块陆地均成为干热气团的发源地。
相比之下,立夏之时大陆冷气团的势力大为收缩,南下只是走过场,也很难跨越长江了。不过,如果大陆冷气团和海洋冷气团结合,还是可以造成猛烈的降水和降温天气。最常见的模式是,西伯利亚大陆冷空气南下到东北,和水汽结合之后,再南下到渤海、黄海,从江浙沪向西南方向渗透,让南方降温。
立夏骄阳
立夏前,太阳直射点已经抵达北纬10度以北,也就是我国中沙群岛南部的南海海面。因此,立夏时的太阳已经是刺眼的骄阳了。在它的烘烤下,我国陆地迅速升温,远离海洋的西南、西北地区成为大陆干热气团的发源地,大陆冷气团被逐出我国,即使南下也很难形成气候。
这段时间,海洋水汽还未大规模向北输送,所以我国各地的日照时间增长很快。在海南和云南,一年之中最干热的时段会在立夏时出现;在长江流域,由于暖气团迅速占据上风,这里的连阴雨减少,日照时间增多;在北方,由于冷气团南下乏力,沙尘也逐渐减少,阳光逐渐占据主场。
立夏风雨
立夏在谷雨和小满这两个降雨高峰期之间,水汽向我国的输送处于相对低谷期。主要原因在于,大陆干热气团太强,而夏季风还未爆发,虽然降雨总体量仍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如谷雨节气大,更不如之后的小满节气。
立夏期间,我国的东风、南风继续占主导地位,但在北方,西北方向来的干热风和东北方向来的湿冷之风,有时候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虽然水汽增长的速度不快,但大陆热量迅速累积,所以立夏时的强对流天气非常厉害,飑线、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冰雹等屡见不鲜。
立夏典型天气
晴热高温
受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立夏节气前后,我国华南、西南、江淮、华北等地都容易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如2020年5月3日之前,河南等地出现37℃以上的高温;5月3日当天,成都温江国家站最高气温达35℃,追平此站5月最高气温纪录。
强对流
这段时间陆地能量积累较多,如果有冷空气南下,容易出现飑线、雷暴大风、短时暴雨、冰雹甚至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如2020年5月5日,受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华中和华东多地发展出了飑线,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出现了1小时50毫米以上的短时强降水、10级以上的强雷暴大风,以及冰雹等恶劣天气。
寒潮暴雪
立夏前后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北方,暴雪主要出现在东北。如2020年5月3日下午,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不少地方24小时内降温超过20℃,其中内蒙古通辽降温26.8℃。在急剧降温中,哈尔滨的雨滴逐渐转为雪花,晚上8点前后出现了大雪纷飞的景象。5月4日,冷空气继续南下华北,山西阳泉下午2点时的气温比前一天同时间下降26.1℃,郑州的气温下降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