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又称“秋茶”,和春茶、夏茶一样,是根据时节划分类别。“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白露时节,气候温和,在盛夏炙晒下“精神不振”的茶树,此时历经丝丝凉意,又重新舒展生长起来。
白露茶
一到白露,老南京人定会泡上一壶白露茶。
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又称“秋茶”,和春茶、夏茶一样,是根据时节划分类别。“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春茶通常是指清明以前的茶叶,叶片鲜嫩,但是味道苦,而且不耐久泡;夏茶是指立夏之后的茶叶,味道浓烈,但是又苦又涩。白露时节,气候温和,在盛夏炙晒下“精神不振”的茶树,此时历经丝丝凉意,又重新舒展生长起来。
白露节气之前的茶叫“早秋茶”,由于温度还没有降下来,早秋茶有一点苦涩的味道;白露节气之后的茶叫“晚秋茶”,也就是真正的白露茶。古人总结白露时节气温的特点为:“大抵早温、昼热、晚凉、夜寒,一日而四时之气备。”白天阳光充足,尚有炎热之感,太阳一落山,气温迅速下降,到了夜间竟有了寒意。夜里突来的寒冷给空气中的水汽打了个措手不及,它们就地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附着在花瓣上、草叶上、庄稼上。露珠是大自然的馈赠,晶莹、温润、剔透,受其滋养的茶叶生出了芳香的气味,使秋茶在滋味、香味、醇厚度上都更胜一筹。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句《离骚》中的诗句正是屈原高尚情操的写照。早上接饮木兰树上滑落的露珠,黄昏进食秋菊残落的花瓣,引得后人纷纷效仿。古人在白露最为繁盛的清晨,手托玉盘长久地停留在一叶叶草、一朵朵花前,轻轻晃动草叶花瓣,使上面细小密集的水滴凝成大颗的露珠,然后再耐心地将它们滑落到盘中,仿佛在为这些小生命擦拭夜晚的泪珠,以迎接新一天阳光的照耀。待到收集的露水足够多时,就可以用来煮白露茶了。
原来,我们还可以如此奢侈地使用时间!暂且不提那用自然精华所制的白露茶的滋味,单单是这份与花草亲密互动的雅致,就让我们羡慕不已了。
白露酒
白露有茶,亦有酒,直叫人陶醉在这渐浓的秋意中。
在湖南兴宁、三都、蓼江,以及苏浙的一些地区,家家有白露节酿酒的习俗。酿制好的白露酒要先祭祀神灵,若家里来客人,也会用白露酒招待。白露酒喝起来有些许甜味,温中含热,除了要白露节气酿制外,对所用的水也十分讲究,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程酒”。程酒取程江水酿制,古时是献给皇帝的贡酒,名满天下。清代光绪年间纂修的《兴宁县志》中形容程酒:“色碧味醇,久而愈香。”人们把程酒装入坛子中密封好,埋入地下或者藏在地窖里,要等数年或数十年才能取出,“酿可千日,至家而醉”。
白露酒属于米酒,米酒是用糯米发酵后酿成,也叫醪糟,古人称其为“醴”。糯米要先充分浸泡,米粒吸足水分后胀得鼓鼓的,放到蒸锅里蒸熟,变成干米饭。米饭放凉后,将捣碎的酒曲均匀地撒在上面,加温水搅拌,之后放进大缸里压实,中间掏出一个圆形的酒坑。接下来要给酒缸“穿衣保暖”,外面裹上厚厚的稻草,缸口处用草盖子盖严,以加快发酵过程。三四天后,酒坑里就有米酒渗出了。掀开酒缸盖子的一瞬间,清柔的酒香气扑面而来,赶紧深吸几口,似乎已有微醉之感,不禁想起郑板桥的诗句:“家酿亦已熟,呼僮倾盎盆。”
米酒的酿制看似简单,其实发酵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微生物分解过程,最关键的是酒曲的选择。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在我国几千年的酿酒历史中,酒曲可谓是“核心秘诀”,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国绝大多数的酒都是用酒曲酿造的,可实际上,在现代科学出现前,人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古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用酒曲成就了中国辉煌的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