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气象特征(1 / 1)

处暑,意为“出暑”,顾名思义就是暑气结束。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虽然在立秋之后,但处暑却承担了夏秋季节的过渡作用。

处暑节气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前后,它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的结束,夏热逐渐消退,天气由热转凉。但处暑节气后,仍时常有持续高温来袭。真正的凉意要等到白露,因此处暑时,高温天气还会经常存在。北方需要注意降温时加衣,南方则完全不需要。

谚语云:“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意思就是,处暑时如果谷子还没有长穗子的话,就是一无是处的野草,只能割来喂牛。这句话凸显了处暑的关键,是观察农时和收成的重要节点。

处暑仍暑

处暑节气时,我国处于传统意义上“三伏天”的末伏阶段,地表和海洋储存的热量依旧很高,太阳直射点虽然已经离开我国陆地,但还在南海,日照时间比较长。因此,处暑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夏季,尤其是南方还处于盛夏时节,可以说是“处暑仍暑”。按现代气象学的标准,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真正入秋。

相比之下,处暑节气的海洋正好处于热量巅峰阶段,不管是西北太平洋还是南海的海温,都在一年之中的最高位,26℃以上的暖水区直接抵达黄海、渤海和日本海。众所周知,台风要维持和发展,首要条件就是海温达到26℃以上,所以处暑节气是台风登陆的集中期,且北方台风相对更多。台风正是暑气的“副产品”,从海洋角度来看,处暑也仍是暑。

不过,副热带高压的中心脊线已经告别了立秋时的“年度高位”,在向东、向南撤退。与此同时,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活动,向南挺进,北方已经开始加速入秋。据统计数据显示,处暑时的夏季面积比立秋时减少了约160万平方千米,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两省,陕西北部、甘肃东部以及新疆中北部等地基本上都入秋了。与此同时,青藏高原入冬的区域也从雪山山峰开始向下扩张。当然,我国中东部平原地区基本上都还是夏天。

烈日余晖

处暑节气时,太阳直射点撤退到北纬10度左右,离开了海南岛,到了中沙群岛附近。我国大部分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在走下坡路,日照时间比立秋时又有所减少。不过,由于海陆热量储存的关系,处暑时我国的夏季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仍旧强劲,水暖相配合,此时我国的降雨十分猛烈。另外,由于海洋气流在我国**,全国各地的空气质量甚至比盛夏时更好,空气特别透明,能见度非常高。南方阳光刺眼,需要注意防晒、防中暑。这个时候的日照,可以说是“烈日余晖”了。

不过在北方,与太阳直射点南移相对应的,是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能量的双重减少,热量收支不平衡开始加剧。由于海洋湿热气流也跟随副热带高压退回南方,北方的太阳迅速变得温和起来,不再过于刺眼。或许对北方来说,“处暑”这两个字算得上名副其实。

处暑气团和风

与盛夏时的节气相比,处暑节气的最大特点是夏季风和暖湿气团开始采取守势,不再一路北上,而是南退。它们节节败退,逐步离开西北、华北和东北,退守秦岭至淮河以南地区。当然,南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慢慢地进行,有时也会出现反复。譬如说,在暖湿气团退走之后,有时会有台风进入北方,这时暖湿气团就会再次北进,但等台风减弱消散后,暖湿气团也就撤退了。

暖湿气团退走之后,留下的地盘给谁了?当然是大陆干冷气团。自处暑节气起,西伯利亚冷空气频繁南下,扩张自己的地盘。除东北地区逐渐被其占据外,新疆、内蒙古中西部、陕甘宁、山西、京津冀北部也逐渐纳入大陆干冷气团的势力范围,北风开始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大陆干热气团,此时在新疆南疆盆地、吐鲁番盆地,以及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的河谷等地还有这种气团的踪影,使得吐鲁番、元江、元阳等地的气温可以升到40℃以上。

既然处暑时海洋能量达到巅峰,那么台风必然不会少。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部分细说。

北方台风和华南台风

处暑时,副热带高压在我国近海南退,回到江南一带,而在远洋,副热带高压反而北抬,往往控制着日本和朝鲜半岛东部。这段时间台风要么去华南,要么去北方,去华东的台风反而减少。如2017年处暑前后,台风天鸽袭击广东珠海,成为当地最强台风;2019年处暑前后,台风白露袭击台湾、潮汕和闽南地区;2020年处暑节气后,台风巴威、美莎克、海神连续袭击东北。由于海温较高,暖水向北大范围扩展,处暑时影响我国的台风往往有较强的威力。

处暑典型天气

高温

处暑时,湿热气团虽然南撤,但仍维持在我国南方。另外,干热气团依然存在,因此这段时间我国经常会出现高温天气。如2019年处暑前后,重庆的“夜温”高达30℃左右,其中8月19日凌晨,沙坪坝最低气温高达31.4℃,同时湿度高达75%左右,如果不开空调,睡觉都能中暑。同年,云南元阳、元江也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

降温

这是最对得起“处暑”两个字的天气。近几年,处暑节气前后,我国气温分布以“胡焕庸线”为界,以东、以南地区气温基本上都在20℃以上,而以西、以北的很多地方气温则跌破20℃,经历明显降温。如2017年和2019年,东北在处暑前后降雨频繁,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断侵入。在连续降雨和冷空气的打压下,东北大部分地区气温跌破20℃,夏天节节败退,漠河等地寒意明显;哈尔滨、长春的均温已跌至入秋警戒线。可以说,东北在处暑之后,炎热再也回不来了。

强对流

处暑时暖湿气流减弱,冷空气开始小股南下。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范围的暴雨减少,但冷空气激发的小规模强对流增多。如2019年处暑前后,受江淮冷涡甩出的小股冷空气影响,上海、浙江北部遭受强雷雨袭击。上海很多地区已经水漫金山,电闪雷鸣,甚至长宁区、闵行区和松江区遭遇了冰雹,上海浦西、浙江杭州西北部和嘉兴局部雷暴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