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次一事
很多学习者到处去学习计划和安排的方法,却忽视了最基础的东西。他们追求各种各样的工具、笔记、清单以及漂亮的呈现方式,把事情排来排去的,却不能很好地把事情做完。
时间管理最基本的目的是提高做事的效率,方法要优先服务这个目标,所以你必须训练自己的专注力,训练自己能麻利地做事。
有些时候,一件事儿,我们干着干着,就干别的去了,回过神儿来,甚至忘了自己刚才在做什么;还有些时候,做事的过程中,一会儿鼓捣鼓捣这个,一会儿玩弄玩弄那个,就是没法儿一鼓作气把事情干完。这些都是分心导致的。
要想高效做事,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从开始做到完成,努力保持专注。
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引导大脑聚焦。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把接下来要开始做的事情写下来,张贴出来,不断提醒自己现在在干什么,用这种方式训练自己的大脑,每次专注于一件事。
2.两种计时器
光这样还不够,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紧迫感。这时候你就需要应用两种计时器做工具了——正计时增强时间的流逝感,倒计时增强临近截止的紧迫感。
对于时间的感知可以促使我们更加专注。
在开始做事儿的时候,启动正计时器,开始计时,这同时也是一个仪式,告诉自己,现在要专注地做一件事儿了;在完成事情的时候,停表,看看自己用了多久,也有助于反思接下来怎么改进。
使用倒计时器,看着时间所剩无几,看着进度条一点点地逼近100%,会迫使自己减少分心,好处非常大。但这就会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倒计时多久合适?
在“番茄工作法”中,推荐的工作时间是2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继续工作25分钟,如此循环往复。但其实“番茄工作法”中也提到了,不存在最佳的工作时长,每个人每时每刻能够专注的时长是不一样的。做得很投入时,生生地停下来反倒不好。
根据各种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人类能够专注的时间的确有限,以“分钟”为单位比较合适,30分钟以内最佳,最长也尽量不要超过60分钟。让自己需要专注的时间短一些,每天专注的次数多一些,少量多次,这就是我所倡导的“碎片化专注”。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你设置的倒计时时间正好和你认为高效完成这件事儿应该花的时间一致,那么倒计时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临近截止的紧迫感就会变得更加真实,因此,做事前你最好先想一想。
3.三思而后行
都说三思而后行,做事之前我们应该想些什么?怎样才能让我们对事情所需花费的时间有比较准确的预估?这三思是哪三思呢?
第一思,确定下一步行动。
泡杯咖啡,然后跟自己说:“接下来这一下午我要完成某某报告。”这是相当不靠谱的,时间太长,很难准确地估计。也许报告本身只需要40分钟就能写完,但你却有一下午,根据帕金森定律(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内容,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大概你会用一下午才写完,而且过程丝毫不会感觉到轻松。
要想能专注高效,一次行动要短小。有时,一件事情确实需要数小时才能完成,这个时候,你可以做一做切分,先做一部分,取得阶段性成果,这就是所谓的下一步行动。由于它时间短,你更可能想得清楚,估计得准,而且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小,容易上手。
第二思,明确行动的结果。
行动被分解变得足够短小了,还要给它的结果定义一个清晰的边界,这样才不会陷入帕金森定律提到的工作内容膨胀,或者我们通常会说的完美主义。
想想看,都是擦桌子,可以是擦干净就行,也可以消毒、抛光、打蜡,把桌子擦得跟镜子一样。前者是必要的结果,后者则是时间无限膨胀地追求完美。比如我写的这本书,可以像现在这样用最平实直白的语言让你明白时间管理的方法,也可以模仿着鲁迅、老舍的样子,把它打造成一部文学作品。后一种方式会让我陷入无尽的焦虑,根本难以动笔,即使开工了,也会不停地去追求语言文字的风格,浪费大量不必要的时间。
所以做事前,要知道自己打算做成什么样子,清楚什么情况下应该结束工作。
第三思,列出行动的步骤。
接下来,就要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把整个行动的过程想清楚。“摸着石头过河”是很容易掉河里的,把路提前先铺好,心里才不会慌。做之前如果没有思考大概的步骤,边做边想,对大脑的挑战高,大脑一焦虑,就会开始寻找分心的机会。
先想好怎么做,做的时候就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大脑就会轻松很多。更重要的是,当你把行动的步骤思考清楚,那么对于时间的预估就会非常接近真实情况。
关于三思的一些说明
对于简单的事情,比如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里,这个思考过程对你来讲是自然发生的。对于挑战性高、复杂的事情,你需要刻意练习以上三个思考步骤。
这个思考模型极其重要,几乎贯穿整本书,以不同形式的变体出现,核心思想都是一样。小到你做每一件事,大到培养习惯,甚至是去创业,你都应该能感受到这个思想在发挥作用。
4.四下无人,五官清净
思考完了,接下来要想高效做事,你得拿出个样子来,移除掉所有可能让你分心的东西。
周遭环境对人做事是很有影响的,如果你边干活边要应付各路找你说话的人,那活儿的确很难干好。理想的状态下,要想专注工作,找没人打搅的时间和场地最靠谱。
但其实,相比别人的打扰,分心更多的是来自我们自己。
你桌子上摆的饮料和零食、耳朵里塞着的音乐和故事、电脑手机上的各种信息提醒,都在通过感官企图拽走你大脑的注意力。要不为什么古人讲究找个没人的地方“面壁思过”呢?对着墙最清静,没有刺激,没有打扰,才更可能让大脑专心。
理论上,只要你有获取刺激的可能性,你就会分心,所以最佳的策略是断绝这种可能性。眼前摆块儿巧克力忍着不吃,绝对比不上家里根本没有巧克力靠谱。我自己为了减少信息的刺激,平时电脑是不开微信的,手机上的微信只要不点开就不会有消息提醒,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分心的门槛。因为,一旦分心,我们就不得不暂停手里的工作,过后,还得努力重启,续上之前的工作,这个过程本身是极度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有些人甚至不听歌就没法专注工作,他们大脑已经被训练得必须在高唤醒水平才能认真做事,专注的门槛大大提高。这就像人们读微博、短文章读多了,就无法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刷抖音刷多了,甚至没办法完整欣赏一部电影。大脑的专注力是你日常训练的结果。只有屏蔽刺激,踏下心来做事,才可能不断地提高它。
5.众目睽睽
最后一招高效做事的方法就是找人监督你,听上去像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同样有操作的空间。
你先想象一下,假如你的老板、老师、爸爸……就在你背后站着盯着你做事儿,你什么感觉?很不自在,对不对?但是的确会提高效率。这在心理学里面叫作“霍桑效应”,是指人们在受到额外的关注之后,努力和效率的上升。
其实不用有人在背后盯着也能有同样的效果。如果你要做某件事,承诺给相关人一个时间点,这个承诺本身就会起到监督的作用。比如说你要写一篇报告,你已经想好50分钟能搞定,这个时候如果你跟某人说“50分钟后我把报告完成发给你”,仅仅这一句话就能让你更加专注。
即使知道的人和这件事儿不相关,也能帮你起到促进作用。比如说,你把这个承诺发到朋友圈,朋友圈里的人其实不关心你在做什么,也不关心你是否高效地做完,但是你的感受不同,这在心理学里面叫作“焦点效应”。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大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我们会感觉到别人在监督我们。承诺出去,没按时完成,自己的感觉会不好,所以这股力量是白来的,从别人那儿来的,自己其实不用费劲就可以变得更高效。
6.管理有成本,实践需简化
怎么样,基础就这五招,不难吧?而且我还帮你编好了顺口溜。
一次一事;
两种计时器;
三思而后行;
四下无人,五官清净;
众目睽睽。
好吧,也许只溜,不顺口。
当然,任何的管理方法都是有额外成本的,就这五条,真让你做每件事的时候整一遍,也确实不容易。但你不用担心,咱们这本书有配套的手机应用。
在应用里,你可以直接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写下来,点击一下就开始计时了,在笔记里可以写下思考的过程,然后设置倒计时,而且当你开始做事,这条信息就会被公开到整个时间管理社群当中,大家都能帮忙监督你。除了没法儿帮你把物理世界中的环境变清静,其他四条都可以轻松搞定,在挂二挡前先实践试试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