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人,也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豪放,有的细腻;有的明朗,有的含蓄;有的朴质,有的华丽;有的宏大,有的细碎,等等。文章风格主要是由选定的题材、作者的思想和语言文字来决定的。
大家好,这一讲我们谈谈文章的风格。
上一课我们讲了文章的题材。如果用一个人来打比方的话,题材就好比是这个人的骨肉,风格就好比是风度。
我们读古典小说,经常会看到不同的人物,比如《三国演义》里张飞的出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读者一看,就觉得这个人物很英武,很威风。
《红楼梦》里林黛玉的出场:“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像眉尖飘着一缕烟;“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眼里面像高兴,又像不高兴,说明这个人心态总是有一点压抑;“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两个人有着绝然不同的风格。
文章如人,也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豪放,有的细腻;有的明朗,有的含蓄;有的朴质,有的华丽;有的宏大,有的细碎,等等。
文章风格主要是由选定的题材、作者的思想和语言文字来决定的。
这三个方面,我们大概说一下。
从题材出发,我们能决定一篇文章的风格。题材如果大一点,文章就感觉宏大。比如像《大无大有周恩来》,一万三千多字的文章,写周恩来的一生,六个无六个有,非常宏大。还有一篇写古树的,《华表之木老银杏》。山东有一棵三千多年的老银杏树,从春秋战国一直到现在,在这棵老树身上发生了很多事情,串起来就是一部中国史。它就像天安门前的华表一样,是历史的活记录,跨度三千年。这棵树内容宏大,自然文章也易宏大。
如果选择的题材不太大,只是生活中发生的小事,那风格就近于闲适了。比如《试着病了一回》,在医院里怎么看病,输液时观察医院里面各色各样的人物。还有《夜市》,晚上去逛夜市,描写各种卖小吃的、卖衣服的。这些都属于题材闲适的作品。
也会有沉重一些的,比如《你怎么总是得不到爱》,写康定情歌的作曲家一生悲惨的境遇,题材就比较沉重。还有《你不能没有家》,写的是革命烈士赵一曼的儿子,因为从小得不到家的温暖,长大后性格偏激,生活不能自理,最后自杀身亡。如《将军几死却永生》写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张自忠。这都是很沉重的话题。
还有轻松的题材,比如一些游记,像写草原的《草原八月末》,还有《清凉世界五台山》,都属于轻松的题材。
还有新奇一些的,如《树梢上的中国》中的两篇文章。《百年震柳》,一棵柳树被大地震一撕两半,但是还活着,已经有一百年了。《铁锅槐》,一口大铁锅里面,长出一棵槐树,有三层楼高。
还有舒缓一些的,如《难忘沙枣》。作者年轻时在农村劳动,注意到了沙枣这种植物。后来当了记者在各地采访经常看到它,慢慢地又了解到它的许多作用。行文舒缓,娓娓道来。
这是从题材出发,可以分成这么多的风格。
从思想角度出发,文章也会有不同的风格。
我的文章中有思想比较深刻的,比如像《觅渡,觅渡,渡何处?》,写瞿秋白的,把瞿秋白的人生意义刻画出来。瞿秋白是一个革命领袖,被国民党杀害了。本来他是一个烈士,形象很高大,但是最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多余的话》,这就挖掘出更深一层的为人要坦诚的意义。
还有《跨越百年的美丽》,写居里夫人的。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并不是主要写她的科学研究成果,而是写她怎么对待名誉,对待人生。她把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玩具,把奖金捐给国家。
《特利尔的幽灵》,写马克思的家乡。过了两百年了,现在人们怎么看待马克思?我去访问回来后写了这篇文章,后来被选入了大学教材。
还有风格上气势磅礴的,像《文章大家毛泽东》,分析毛泽东所写的文章,是两千年来中国文章史上的一个高峰,从唐宋八大家到梁启超,再到毛泽东,他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好。
风格热烈一些的有《把栏杆拍遍》,写爱国诗人辛弃疾,他怎样怀才不遇,最后郁郁而终,写了很多的爱国的诗词;有《夏感》,歌颂生命;《秋思》,反思生命的意义;《壶口瀑布》,借黄河展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风格冷静一些的有《线条之美》,分析生活中的美感:《何处是乡愁》,写回家乡的感觉。
从文字表现方面来看,文章风格可以分为典雅、通俗、幽默,等等。
典雅的有《晋祠》,纪念邓小平的《真理宝鼎记》,还有《西柏坡赋》。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明显地借鉴了古典文学的行文技巧,文字比较干净、典雅、简练。
通俗的有《青山不老》,明显是从新闻作品里面渡过来的,很通俗,文字像民间的口语一样的。《石河子秋色》,讲新疆的秋天是什么样子,国庆节街上开的花、远处的树林带,等等。
幽默的有《享受岂能是头衔》。有的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特意印在名片上,说自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改革初期县委特批二斤猪肉给特级教师,作者采访过许多教师,却没有一人说自己是“二斤猪肉享受者”。因此,根据题材、思想、文字表达的不同,文章就形成了不一样的风格。
文章风格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风格就是人格,单靠技巧解决不了风格的问题,它是综合的修养。首先是你的知识积累,以及你对周围生活观察的细致程度。然后是思想的形成,有了自己的主见,再去选择题材,最后用你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风格。它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立刻学也学不到,想装都装不出来。
比如鲁迅先生一生都在紧张的战斗状态下生活,他的文章就尖锐、泼辣、深沉。朱自清一生都在治学,在大学里面教书,相对安静,文风就淡雅闲适,而且忧郁。
第二个问题,青少年刚学写作,不要急着追求风格,更不要固定自己的风格,因为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生活会有什么变故。这时候唯一的态度是谦虚、多学。就像写书法一样,各种字体都要学,最后自然形成了你的体。我们要多读好文章,还要背一些经典好文,时间长了你自然会喜欢上某种风格,以此为基础,再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第三个问题,要有高起点。初学者虽然不能定下自己的风格,但是要有一个大的目标。有一句古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就是说你目标定在高处,只可能得到中等效果。如果目标定低了呢?就什么也学不到了。所以要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名家作品。古人的作品有唐宋八大家、范仲淹、明清的笔记小品。现代以来有梁启超、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这些会让你胸襟开阔,看到大的格局。
总之文章风格是由多方面因素组合形成的,要慢慢学习,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