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出家八十年来,始终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悲愿行化于世间,并把这句话亲自题写成条幅悬挂在方丈室。佛教所奉行的慈善事业,就是指从事慈悲善行的事业。佛教寺院本身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因为任何一个人只要踏进寺院,见了佛陀的慈悲庄严,都能生起善念,而达到教化、救济心灵的作用。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慈善家,佛典中慈悲助人、护生救苦的思想与事例比比皆是。
深圳弘法寺毗邻港澳,珠江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外的香客到这里来的很多,香火旺盛,各方施舍多。有人问我,这钱如何用?我一个百岁老人,睡觉只要一张床,吃饭只需一点清斋,穿衣有几件袈裟就够了。十方供养的还是要回报给十方。
弘法寺的钱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建寺安僧,这是弘法利生的需要。深圳弘法寺1985年始建,1992年建成开光迄今;此外,我已在广东、湖北、江西、山西、山东等地恢复或新建、接管十多座寺院。二是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迄今为止,我们用于弘扬佛教文化和推进慈善事业的钱至少也在六千万元以上。
寺庙的钱来自四面八方,我们只是将这些钱用在了应该用的地方,为众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情。众生得了寺院慈善事业的照顾,改变了境遇,也意味着我们种了福田,报了众生恩;同时,也为国家分忧解难,报了国恩。
我经常告诫弟子:眼里要有大众的影子,耳里要有大众的声音,心里要有大众的功德,身上要有大众的恩惠。这就是我们出家人的慈善观。
你们问我佛教与慈善事业有什么渊源,凭我一个一百零一岁的小和尚的修行经历来看,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理论依据大致有这样四个方面:
一是佛教的菩提心慈悲度世理念。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佛教的慈善事业是其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即是拯救正在饱受困苦折磨的生灵,并使其生命充满永恒的快乐。佛教种种修持法门,乃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圆融运用,都与慈悲理念密不可分,因而慈悲度世的精神是大乘佛教之中心,是一切菩萨道的基础。
二是佛教利他情怀的布施精神。布施为佛教徒实践佛法的四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首,是由凡入圣,到达涅槃彼岸的必经之路。对于布施者——无论是法施(即传播佛法)还是财施(供养三宝、救济贫穷等福利事业及公益事业)而言,要求做到“三体轮空”,不求功德,不期回报,将布施作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是我们成就佛道之必需。
三是佛教的福田思想。种福田为了圆成福德(佛陀的福德是圆满的),大致分为敬田和悲田。敬田即护持佛教,尊重人伦师道,对三宝和父母师长的供养等。悲田是对病者、贫穷、孤老以及动物的爱护与布施收养,以及利益他人的公共福利事业等。
四是佛教的报恩思想。即我的生存,所有与我有关的有情、无情众生均于我有恩,归之为四恩,即三宝恩(宗教性)、父母恩(家庭性)、国土恩(自然性)、众生恩(社会性)。总之,佛教认为慈善事业是报效四恩、成就佛道的法门,是实践佛陀教法的基础,是传播佛教的保障。
佛教主张悲悯众生,提倡布恩施惠。诸法之本性,既不应有人我之分别,亦不应有物我之分别。世人之追境逐欲,求名为利,自寻无尽之烦恼,实为自我清净本性之迷失。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对于每个人来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试问,世上有哪一个人不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的?
佛教是以布施心去转化贪欲心。佛教认为人世充满痛苦,但佛教并不否定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必要的物质生活,只是要人们不要执迷于物相、沉溺于物欲。
人类创造的财富,归根结底是属于全社会的,对于个人来说终究是身外之物,不仅不可执着贪求,更应发心施舍,还之于社会大众。
一个执迷于自我的人,必然把追求个人身心之欲求放在首位,这样他也就把自己封闭于自筑的牢笼中,终日用尽心计谋略,落得个无穷得失烦恼,而终归于空虚茫然的人生。
若能打破我执,视人我诸法平等无二,行慈悲利他之行,则必将体现出自我的真实价值,识得清净本性之自我的本来面目。
慈善是僧人修持和弘法的方便法门。
六度,是大乘修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僧众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
位于六度之首的是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
布施有三种之分:
第一种是法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
第二种是财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
第三种是无畏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财施仅能救急,不能救穷,只有治标而不能治本,真正的慈善事业必须能彻底解决受难者的痛苦。佛教基于世人迷昧因果,在烦恼苦海中轮回不已,因而广说缘起中道、因缘果报的道理,期望众生在正知正见的修持下,转烦恼为菩提,建立幸福快乐的人生。
慈善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唯有奉行三皈五戒、四摄六度和十善万行,自净其意,引人向善,乃至同修佛道,最终圆成佛果,才是佛教的最终目的。
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慈善事业固然重要,但佛化教育和佛文化更重要。除了财物的布施,我们还要协助教育受难者的道德、品格,从旁辅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努力创造幸福美满的觉悟人生。
我们更应该发挥宗教净化人心、改善社会风气的功能,救急不救穷,救身更救心,悲智双运,福慧兼施,做好佛教清净圆融的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