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正德十五年(1520 年)春,王阳明好不容易摆脱了政治旋涡,经历三弯九转,遁入九华山,他再次拜访了柯秀才家王阳明第一次登九华山时柯秀才之子柯乔还年幼。这次他来到柯秀才家,柯乔已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才华横溢的青年了。
这次,王阳明在九华山逗留了较长时间,造成的影响极大青阳文人名士柯乔、江学曾、施宗道等均受业于门下,并与他一起出游。
这次到九华山,王阳明很高兴。他重新拜见无相寺,重游化城寺,再访太白书堂。他登上东崖,学着金地藏的样子在峰顶巨石上端坐,做遗世独立之状。他有一首诗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尽日岩头坐落花,不知何处是吾家。
静听谷鸟迁乔木,闲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声穿乱石,碧潭云影透晴沙。
痴儿公事真难了,须信吾生自有涯。
诗中描写了东岩周围自然环境的恬静优美,以及抒发了自己抛开公务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快慰。
在九华山,王阳明登览了数座山峰,游玩了各处溪泉。他寻访了唐代著名隐士费征君、北宋著名官员滕子京的故居,踏访了道教名师赵知微的碧桃岩。他凭吊遗迹,抒发思古情怀此时的王阳明心潮澎湃,高歌“长风拥慧扫浮阴,九十九峰如梦醒”“层楼叠阁写未了,千朵芙蓉括玉井”“今来始识九华面,恨无诗笔为传影”等诗句。
王阳明探访了堆云洞,想结识的苦行僧早已云游他山,他十分惋惜,不禁发出“念心人远空遗洞”的感叹。令他高兴的是在东崖与僧人周经相识并结为了知己,并且手书《赠周经偈》诗,刻于东崖石壁之上。
王阳明和弟子们游遍了九华山的山山水水,并留下了《九华山赋》等六十多首诗篇。与王阳明同游的经历为柯乔的思想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王阳明畅游九华山期间,武宗皇帝曾派锦衣卫监视他的行踪。锦衣卫发现:王阳明除了教授柯乔等弟子以及游览山川外,更多时候是在东岩岩石上打坐,吟诗作赋,并无谋反之意。
武宗接到锦衣卫的如实报告后,就下令让他官复原职。
正德十六年(1521 年)初,五十岁的王阳明开始在江西南昌讲授“致良知”学说,并称“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此时,他完成了“心学”体系的建构。
这一年的秋天,王阳明回到家乡余姚祭扫祖茔。刚进入余姚境内的王阳明便马不停蹄地奔向自己的出生地瑞云楼。他在瑞祥楼久坐不起,想到自己没有机会奉养母亲,也没有为祖母送葬出殡,一连痛哭数日,不能自已。
就在王阳明沉浸在悲伤之中时,一位余姚本地的二十多岁的年轻老师钱德洪却非常高兴。钱德洪,名宽,字洪甫,因避先世讳,以字行,号绪山。他非常崇拜王阳明,一直想拜王阳明为师。钱德洪听说王阳明回乡后,立即带着自己的两个侄子登门拜访。之后,他又把王阳明请到自己教书的中天阁,同自己在内共计七十四名当地的优秀学子一起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看到此情此景,大为感动,欣然允诺。从此,中天阁正式成为王阳明的讲学之处。
这一年,武宗驾崩,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世宗。世宗听说了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的不凡功绩,他很感动,晋封王阳明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
圣旨传到王阳明家的这天,正好是王华七十六岁的寿诞当时亲朋好友都在场,圣旨的到来更是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族中乡里,人人庆贺。
然而等宣旨的官员一走,王华却皱着眉头对王阳明说:“当宁王起兵谋反的时候,我以为你这一次是必死无疑了,但你终究没有死;当你举兵与宁王对阵的时候,我以为这件事极其困难,但你终究取得了成功;当朝中奸臣对你大肆诬陷时,我以为灾难就在眼前,没想到现在却给你加官封爵,我们父子仍能团圆欢聚一堂。不过,世上的事往往盛极必衰、祸福相倚。加官封爵,虽然是一件荣幸的事,但也是一件值得畏惧的事情啊!”
王华还说:“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于牗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邪?”
王华这是在劝诫儿子王阳明,人人都来恭贺之时,自身不能沾沾自喜。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做人要清楚盈守之道。
王阳明听完之后,感动得眼泪都掉了下来,当即对父亲行跪拜之礼,并说:“父亲大人的教导,儿子一定牢记在心,不敢忘怀!”
不久之后,王华逝世了。在父亲去世前,王阳明和他的弟弟们围绕在父亲的榻前,听从老人家交代家事。刚好在这个时候,朝廷因王阳明的功绩又前来王家封王华以及他的列祖列宗。奄奄一息的王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突然间回光返照,交代王阳明说其他都是小事,不可失了朝廷礼仪,不可失了知识分子的气节。王华要求王阳明立即设礼迎接圣旨。于是,王阳明设礼迎圣旨,王华也硬撑到礼仪结束后才溘然长逝。
王阳明虽然悲痛不已,但是仍约束家人为父亲换上朝廷新赐的礼服后,才放声大哭。王阳明只哭了一声就昏了过去,可见父子情深到了何等地步。
王阳明送别父亲的表现证明了他在超越了父亲这座高山之后,终于成为了他父亲一样的一座高山。这既是超越,也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