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成为圣贤(1 / 1)

王阳明 王金锋 2428 字 3天前

传奇的出生经历

在明代浙江余姚城的中心偏西,姚江北岸,有一座苍翠的山,名叫龙泉山,又称灵绪山、屿山。虽然其高度不到二百米,但是登上山顶眺望,余姚全城景色仍可尽收眼底。

龙泉山风景优美,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终年不涸,此泉名龙泉,号称“天下第一泉”,龙泉山因此得名。姚江从山脚潺潺流过,形成“龙山舜水”一大景观。

龙泉山不仅以景美境幽取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相传宋高宗曾经登临此山饮水,觉得泉水甘洌,并说泉好风景更好,因此便建立“更好亭”。

在龙泉山的北麓有一处居所,其中住的是秀才王华一家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 年)初冬的一天,王家传出妇女分娩时的痛苦呻吟。原来,秀才王华的妻子郑氏要分娩了。这个即将出生的孩子,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王阳明。

相传王华家的远祖是魏晋名门“琅琊王氏”。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王羲之和王导。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导是王羲之的堂叔,是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经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不管王华一家是否确实为“琅琊王氏”后人,但这种出身于贵族名门的意识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他们一家人,规范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在潜意识之中给他们提供了向上的精神动力。

对王华一家产生更直接影响的是他的五世祖王纲。王纲,字性常,与两个弟弟秉常、敬常一并以文章名于元末。王纲堪称文武全才,尤其擅长相术,据说还曾在终南山道家赵缘督门下学过卜筮之法,可以说有点通天彻地的本事,在元末是颇有声望的人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纲年轻时与大明国师刘伯温交情不浅。在挚友刘伯温还过着闲云野鹤般生活的时候,王纲曾对他表露过心境:“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这话大意是:“我喜欢住在山里清静的地方。你以后做了官,千万别拖我一起去,那就最好了。”

不过王纲这种闲适并没维持太久,元灭明兴时,刘伯温向朱元璋举荐了王纲。时年王纲已经七十岁了,碍于老友面子只得出山。朱元璋亲自策问治国之道,王纲的回答让朱元璋十分满意,于是朱元璋让他担任兵部郎中。

后来,王纲被派去平息潮州变乱,据说事成后在回京路上被海盗杀害。他儿子王彦达由于没钱买棺材,只能缝羊皮包裹父亲遗体归葬于乡。可是,朱元璋竟然对此事漠不关心。因而,王家的人对朝廷寒心了。王彦达回了老家余姚,在秘图湖边盖了间小房,给自己取了个“秘湖渔隐”的雅号。

王彦达去世时留下遗言,要子孙世代以耕读为业,不要去做官。他临终前把祖上留下来的书都传给了儿子王与准,并嘱咐儿子说:“给你这些,只为别荒废了祖宗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指望你去当官。”

王彦达的这个决定,使王氏几代都不求闻达,而致力于读书,为王华家奠定了浓厚的文化底蕴。王华的曾祖王与准,字公度,他恪守父训,不愿做官,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他也继承了家传的卜筮绝学,为人占卜百测百灵,因此名声远扬。

永乐大帝登基后,派官员到处搜寻人才。王与准害怕官员找到他,让他去做官,便逃进深山,不小心从石崖上掉下去摔伤了脚,于是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遁石翁”。征召王与准的官员见他受了伤,于是改征他的次子王杰入朝为官。

王华的祖父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世称槐里先生,是王家又一才子。他幼时即有志求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以及诸位大儒的学说。

后来,王杰赶上大考之年。按考试规定,考生需要散发脱衣并接受检查以避免作弊。王杰觉得这是侮辱,连考场也没进,转身就走。后来,他多次受明王朝征召,均以父母年迈为理由拒绝。王杰的母亲在临死前,告诫他一定要出仕为官。王杰谨遵母命,接受了朝廷的征召做了贡太学。在王杰潜心研学的一生中,他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

王杰有个儿子叫王伦,字天叙。王天叙喜欢竹子,他在自己住的小屋周围种了不少竹子,因此得了个雅号“竹轩先生”。

王天叙是个大器早成的人。他刚一成年,浙东的名门望族就争着聘请他做家庭教师。他承继了祖先淡泊名利的品性,虽然满腹经纶,却不愿做官,当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王天叙喜欢读书,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作文立就,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

王天叙最为可贵的品德是容人之美。他的母亲性格严厉,又偏爱他的弟弟,天叙却像舜一样照样孝敬母亲、爱护弟弟。

这种秉持仁义之道的涵养,正是中华文化推崇的君子之风,对王天叙之子王华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王华自幼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父亲就教他读诗,他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王华不仅聪明,而且品德高尚。王华六岁时的某一天,与一群孩子在河边戏水,见前来洗脚的醉汉把一个袋子忘在河边了。王华拾起,打开一看,袋子内有数十两黄金。他心想,此人酒醒必来寻找,但他又恐怕黄金被人抢去。于是,他心生一计,将钱袋投入水中,坐等失主。

不久,失主果然号泣着跑来。王华迎上前说:“是来找你的金子吗?”失主悲伤中带着惊奇地答道:“是啊,你看见了吗?”

于是王华把扔金子的地方指给了失主。

失主找到了金子,非常感激王华,拿出一两金以作酬谢。

王华笑道:“我不拿你数十两金,反要你一两金吗?”

尽管醉汉一再坚持,王华就是不接受。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华的品德高尚和才智过人。

王华从小勤奋好学,经常到附近的龙泉寺读书。龙泉寺在龙泉山的南麓,靠近姚江,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 年),依山而建,气势恢宏。由于寺庙安静,附近的孩子也经常在龙泉山游玩、读书,因此王华结识了很多小伙伴。

年少时的王华醉心儒学,曾受心学大师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其“制心”的功夫颇硬。在王华十四岁时,龙泉寺的“闹鬼之说传得沸沸扬扬,人们谈“鬼”色变。龙泉寺周围的人全都吓跑了,唯独王华无所畏惧,照常在寺中用心读书。即使到了深夜,他依旧正襟危坐,吟诵不绝。

事后有人问王华:“妖怪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

王华回答说:“吾何恐?”

那个人又问:“请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

王华回答说:“吾何见?”

问者叹了口气说:“君天人也,异时福德何可量!”

王华以“鬼”是否存在于心来判断其有无的想法明显是受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之说的影响,这无疑对儿子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 年),十六岁的王华考中秀才。虽然王华成绩一直在府学名列前茅,他也曾被当时布政使宁良考察学问,与其好友谢迁并列第一,但是在随后数次乡试中,他均遭落第。

虽然先祖家产富裕,但是到王华父亲的时候,家里已经破落。王华年少时,寓居于一个膝下无子的老富翁家。有一天晚上,老富翁叫他的小妾去和王华通奸求子。妾去了拿出一纸条对王华说:“这是主人之意。”

王华看见纸上写着:“欲求人间种。”于是,王华提笔在旁写道:“恐惊天上神。”任凭小妾百般**,王华终不动心,第二天立即离开富翁家。

后来,富翁家设坛作法事禳除灾祟。一道士拜苍天并呈奏章,伏地久而不起。富翁感到奇怪,就问道士其中原因。道士说:“因为刚才送奏章至南天门,巧遇天上迎状元榜,所以许久才送到。”富翁便问状元是谁?道士不敢说,只说道:“状元榜前面有副楹联‘欲求人间种,恐惊天上神’。”

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却表现了年轻的王华的确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这样的思想性格势必对他的孩子有着积极的影响。

王华连年不第,只好以教书为生。有一年,在祁阳(今湖南祁阳)教书期满,他告别祁阳文友,准备回家参加乡试。祁阳的学子们设宴为他饯行,他们想试探一下王华的节操,特意将宴席安排在水中央的一座亭子里,并事先藏了两个妓女于亭内。

席散之后,众人都乘船上岸而去,将王华安置在亭里歇息。

这时,两个妓女从亭内走出来。王华吃惊不小,急忙呼船,可是船都已走远,无奈的他只得拆了一扇门板渡水而归。此后,祁阳人更加佩服王华的人品。

这个王氏家族本就充满了传奇色彩,王阳明的出生在传奇之外又增加了几分神秘。他的父亲王华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家庭穷困,成亲的时候已经二十五岁,住的地方也是租来的。

王华婚后不久,妻子郑氏怀孕,可是一直到第十个月,孩子还没有降生,家人都不免心急如焚。

有一天晚上,王华的母亲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她见到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的笼罩之下和鼓乐鸣奏之声中,从云间缓缓降临,专程送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双手捧给了她。她非常高兴,可是想到自己年事已高,就说:“我已经有儿子了,我儿媳妇对我很孝敬,能不能让这孩子做我孙子呢?”神仙很爽快地答应了。

岑氏突然从梦中惊醒,并将梦境说给丈夫听。第二天,王华派人来报,其妻郑氏产下一个男孩,并请孩子的祖父王伦给孩子起名字。

王伦想起妻子的梦,他喜不自禁地连声说:“好!好!既然是天上的神仙驾云送来的孩子,就叫王云吧!”

从此,王家这个新出生的孩子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名字叫“王云”。

岑氏这个神奇的梦逐渐在街坊乡里流传开来,人们都觉得王家这个小孩子的出生有些稀奇,渐渐地就连他出生的地方都有了非凡的意义,大家把王家那个小楼叫作“瑞云楼”。

这则美妙的传说表明小王云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如此一来,王家上上下下的人对小王云都十分钟爱,百般袒护。

天生神奇的小王云到五岁时,还不会说话。普通人家的孩子,一两岁就开始说话了,因此王家人担忧起来了,小王云会不会先天聋哑呢?但是小王云平时极聪明伶俐,绝不像是先天聋哑的孩子呢!

王家只好到处寻请名医来诊治,可是名医对此也都束手无策。小王云眼看就要到了上学的年龄,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治不好了的废人了。谁知就在这个时候,又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有一天,小王云在家门口与一群孩子嬉戏玩耍。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白须白眉的老和尚,他径直地走到小王云面前,伸手抚摸他的头,口中念念有词。

小王云既害怕又奇怪,急忙返身跑回家中,一边用手指点着门外,一边拉着祖父往外走。

王伦十分纳闷,宝贝孙子今天怎么了呢?他跟着小王云来到门外,看到那位老和尚气宇不凡,像是位高人。于是,王伦把老和尚请进了家门。

老和尚端详了一下王伦,又对小王云仔细地看了一遍,指着小王云对王伦说:“好个孩子,只可惜被点破了呀!天机不可泄露,你把天机泄露了,他自然不会讲话了!”意思是说,“王云”

这个名字道破了他的来历,是造成了他不会说话的原因。

王伦恍然大悟,马上向老和尚请教解除的办法。老和尚说:“要想让孩子开口说话,必须立即改名,只有这一个办法。”

王伦思考了一会儿说:“人者仁也,为人必须守仁。《论语·卫灵公》有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那就改名为‘守仁’吧!”

从此,小王云有了一个正式的大名:王守仁。——后来,王守仁在家乡阳明洞办学,创办阳明书院,自号“阳明子”,故世人多称其“王阳明”。

老和尚当即拉过小守仁,在他的头顶猛拍了三掌。小守仁莫名其妙地被人打了三掌,想哭不敢哭,想笑又不敢笑。只听见老和尚开口念道:“莫要哭,莫要笑,你的来历我知道。三掌打开聪明孔,聪明之人多烦恼。”

从此以后,小守仁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开口说话了。有一天,家人发现他一个人念念有词,仔细一听,他是在背诵祖父读过的诗文。全家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因为小守仁可是一个从未读过诗书的小孩子呀!

于是,王伦笑着问孙子:“你怎么会背诵诗文呢?”

小守仁说:“爷爷喜欢我,每当爷爷读诗文时,就把我抱坐在膝盖上,我早就听得耳熟了,当然就会背诵了呀!”

从此,王伦专心教孙子读书。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小守仁又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孩子。因此,小守仁学习的进步速度可想而知,真是一日千里,他的知识水平很快就超越了同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