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求真务实的主张(1 / 1)

徐霞客 王金锋 2496 字 3天前

徐家新添男儿,自是喜气洋洋,家里为男孩取名弘祖,字振之,从这个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徐家人对这孩子弘扬和振兴家业的期望。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叫他“霞客”,希望他一直带有仙气,长大后能够有不一般的大作为。

徐霞客年幼时,体态修长,瑞眉端正,双颅峰起,首额饱满,双目炯炯,是个好学好礼的聪明孩子。他五岁就读于私塾,不久就能文能诗。

徐氏的十一世祖徐颐,曾经官至中书舍人。后徐颐因病回乡,在空闲的时候,亲自督促子孙们的学业。他是一个非常严厉的长辈,从来不让孩子们穿奢华的衣服,也不让他们整天大鱼大肉地吃喝和没日没夜地出去玩耍。

徐颐授课的学馆在徐府的后园中,里面有很多的书籍。他每天亲自授课、检查作业,早晨上课一直到深夜才结束。他还不惜重金为子孙们聘请名师,其中有松江状元钱鹤滩、吴中才子文徵明的祖父、翰林检讨张亨的父亲等。可见徐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然而,徐家后人的仕进之途并不顺利。在古代,选拔官吏主要靠科举考试,即便有人通过其他途径当了官,说起来总是让人有些瞧不起,在同僚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徐霞客的太祖徐元献天资颖异,十岁能赋诗,长大后学习举业,并博览古经史传、秦汉文辞。可是参加乡试时,居然意外地落第而归。他非常失望,最后竟然一病不起,二十九岁就不幸英年早逝。

徐元献的儿子徐经是徐霞客的高祖父,他虽然很小就没有了父亲,但是他在学业方面十分上进,据说钻研学问时,即便大厦将倾、金珠委地,也不能让他分心。

为了继承父志,金榜题名,徐经将一切家计都交给母亲和妻子,自己到“万卷楼”苦读,经常与志同道合的人辩论学习,不知疲倦。功夫不负有心人,弘治乙卯年(1495 年),徐经乡试中举。

徐经的文章才华与当时的吴中才子唐寅齐名。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 年)乡试获第一名,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

唐伯虎与徐经同年中举,他们从小相识,经常在一起赋诗会文。大比之年,两人相约同船赴京参加会试。徐经为人十分豪爽,在京城等待会考期间,带着唐伯虎拜访了不少达官贵人,其中也包括当时主考官大学士程敏政。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便满城流言蜚语,小道消息说唐伯虎和徐经买了考题。

由于后来的考试两个人都十分出色,也由于考试前徐经带着唐伯虎到程敏政家串了门,那些嫉恨才华的人终于抓住把柄,向有关方面打了小报告,说是江阴富人对主考官程敏政的家童行贿,并得到了试题。

主考官李东阳在主考中发现“举人徐经、唐寅预作文,与试题合”。于是,徐经和唐寅成了科场舞弊案的主角。在当时,明朝官场派系林立,于是“泄题事件”便成了导火索,大家互相弹劾,斗得不可开交。

最后,把弘治皇帝给斗恼了。程敏政、徐经和唐伯虎被打入大牢,受尽冤屈,吃尽苦头。后来经过审查,这一科场舞弊案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结束。

几人虽然重获自由,但明政府为了减轻社会舆论的压力,仍然对徐经和唐伯虎终身取消科考资格,发回县衙作小吏使用。另外,对主考官程敏政罢官,对告发者华昶作降职处分。

唐寅回家后引以为耻,拒绝出任。徐经回到梧塍里老家,闭门谢客,继续读书。明孝宗驾崩后,徐经盼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赦令,于是北上京师探听消息,却不幸在京城病逝了。

徐经虽然仕途坎坷,但是家财宏富,他在江阴梧塍里、南砀岐(注:古村名,位于今江苏省江阴市马镇,现名霞客村,是徐霞客故居所在地)沙山等处有地近四万亩。即便如此富有,像徐家这样的望族还是会将当官作为正道,这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

徐经有三个儿子,但只有次子徐洽继承父志攻举子业。徐洽从小聪颖有文采,由博士子弟补国子监生,每次考试都得第一,然而七次参加会试都榜上无名。

徐洽有五子,长子衍芳博览群书,为人温文有礼,颇具名门风范。其父科场失意,寄厚望于衍芳,特地修筑了一座书屋让他诵读其中,名“湖庄书屋”。

兄弟分家时,徐衍芳虽然身为长子,却主动放弃祖屋而搬去书屋居住,精研静虑以求科举得中,结果却像其父亲一样屡试不中,饮恨终身。

徐衍芳有六子,第三子徐有勉就是徐霞客的父亲。虽然徐氏祖先不乏在朝为官者,但是科举之路走得都比较艰辛,这直接影响了徐有勉的人生志趣,继而也对徐霞客的志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徐有勉,字思安,号豫庵。他为人本分,急公好义。十八岁时,兄弟分家产,虽然按照规则,他一再投中祖上的大屋,却坚决辞让,去了偏僻的“湖庄书屋”。

徐有勉的妻子王孺人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治家颇有一套。

她从小就聪明机智。在她十一岁时,为了躲避倭难而投奔无锡的亲戚家,看到亲戚家门户紧闭而且杂物乱堆,好像破落人家一样,她就推断倭寇即将来临。于是,她毅然带领全家人火速奔向无锡城内安全之处藏身,终于使全家人都躲过了一劫。

王孺人从小学会了操持家务,勤于织布,是位贤淑女子。

特别是嫁到徐家后,更是孝敬长辈,敬爱丈夫,重视教育儿子。

她知书达理,也绝不勉强儿子徐霞客以科举为前途。

随着徐霞客的成长,他除了对科举心生厌倦外,明末日渐腐朽的社会环境,也使他开始放弃仕途并寄情山水。他不再像祖辈、父辈们那样沉迷于科举之路,不再整天埋头于书房苦读,渐渐地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厌恶起来。

徐霞客每天把祖辈们收藏的“杂书”偷偷带到私塾里去读。

那些地理游记、名人轶事、风土趣闻,对他的吸引力是非常之大,以至有时读着读着,竟然忘记身在课堂,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因此,他经常遭到先生训斥。

徐霞客对先生要求必读的《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之类虽然不甚喜好,但也能熟读成诵。有次上课,先生正襟危坐传授《论语》,一名学生哧哧地笑了起来。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徐霞客!

原来,徐霞客把《水经注》放在《论语》下面,偷偷地看得兴起,不禁眉飞色舞,笑出声来。先生颇为恼火,梆梆梆地敲着戒尺,责令他把刚刚讲授的《论语》背出来。徐霞客起身向先生鞠了一躬,朗声背起: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讷于言……老先生非常惊讶,打断他说:“唉!可惜可惜,你这般聪颖,却不苦读圣贤书,否则,将前途无量也!”

先生无奈地摇摇头,并将《水经注》还给了徐霞客。他回敬先生深深一揖的顽皮样子,再一次把同学们逗得哄堂大笑。

先生经常把徐霞客的“劣迹”报告给他的父亲,要他父亲严加管束。谁知,父亲知道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大喜过望,并亲自介绍一些书给儿子读。

父亲房间有许多关于古代旅行家的故事的书,徐霞客常常悄悄地拿出来看,里面许多惊险、新奇的故事情节,令徐霞客非常着迷,他十分向往自己有一天也会经历那些惊险与新奇。

有一次,徐霞客又偷偷地在课堂上看那些地理书,先生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他却在下面看得津津有味。先生发现后十分生气,对他说:“徐弘祖,你在看什么,像你这样不好好学圣人经文,看这些无聊的闲书,有希望求取功名吗?”

徐霞客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长大后要做穆天子、司马迁、班固那样的人,游历天下。”

先生对徐霞客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愤,再次向他的父亲告状。父亲听后,没有打骂儿子,而是耐心地教导他说:“孩子,你还小,需要在学馆里好好学习,等你掌握了一定知识后,再去读其他的书,不是更好吗?”

徐霞客却坚定地说:“父亲,孩儿对‘四书五经’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些书实在太死板了。”

父亲听后,脸色越来越难看,平心而论,父亲更希望儿子走仕途,只有这条路,才能当官,才能光宗耀祖。可眼下儿子却无心于功名利禄,这可真让父亲左右为难。

懂事的徐霞客看出父亲的心事,便对父亲说道:“好吧!父亲,我以后会用功读书的。”

徐霞客年长之后回忆说,自己很早就有遍游五岳的志愿,对科举应试的事,则非常不感兴趣。

由于明朝国力渐衰,崛起于关外的满族人逐渐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以至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面临这种国事日非的形势,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关心国事、改革弊政的呼声。

在朝的东林党人则遥相呼应,主张整饬吏治,限制宦官专权。这就大大触犯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利益。于是,魏忠贤利用东厂等特务机构,大肆迫害东林党人。

著名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缪昌期、高攀龙、魏大中、周顺昌等,有的在牢狱中死于酷刑,有的被逼自尽。徐霞客与无锡的东林党人多有接触,这样切近的政治事件不可能不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其结果便是对官场的深恶痛绝。

由于朝政昏乱,阉党横行,再加上连年灾荒,民不聊生,而统治者依旧搜刮无度,致使民怨沸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

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及邻近地区也接连发生了抗租抗税、反对阉党的斗争。

徐霞客十六岁那年,苏州以丝织工人为主的市民数千人包围署衙,打死税吏,焚烧税卡,朝廷派兵镇压后激起了更大的反抗。后来,苏州又发生了市民阻抗阉党抓捕著名东林党人周顺昌的事件,遭镇压时五义士挺身赴难。

徐霞客的好友文震孟、陈继儒等文坛领袖均有参与,为民变而死的葛成和后来的五义士墓碑、墓志也都是他们题写的。

明末的剧烈动乱将明王朝自身推向了绝路,也使士人们深感前途无望。作为士大夫后裔,又和东林党人交往密切的徐霞客,对黑暗现实的感受尤为深刻,这无疑促成了他选择一条与前人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

徐霞客选择游历作为他的人生目标,还与当时务实开放的时代风潮密不可分。万历皇帝在位期间,明王朝走向衰败,人们的思想却走向了活跃和开放。

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觐见过万历帝。整个社会开始西学东渐,反对封建礼教,要求个性解放。

徐霞客的家乡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发达地区,此时手工业中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而徐霞客的家庭之所以能够家道中兴,最初靠的也是开办纺织作坊。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产业的崛起,富商巨贾不断涌现,市民阶层和雇工队伍也日渐壮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步,必然伴随着新思想观念的出现。

以王艮为开山鼻祖的泰州学派开启了实用主义思想的风潮,向把宋明理学推向极端的“心学”发起了挑战,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务实主张。

这一主张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需求,在民间流传甚广。

稍后,由泰州学派孕育出的大思想家李贽高举“童心”说,向虚伪的“存天理,灭人欲”发起了进攻,是为思想解放的先锋。

在这以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领袖的东林党人又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徐霞客与东林党人来往密切,与高攀龙、钱谦益等人接触频繁,所以受“经世致用”说影响很大。

徐霞客逐渐成了“经世致用”学说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与其皓首穷经,不如穷游天下。能够考证明白一条江的来源,了解一地的风土人情,不也是一种学问吗?从这一点来说,徐霞客的选择也顺应了明末思想大变革的时代潮流。

与徐霞客同时代的很多进步知识分子认为程朱理学尚空谈,不务实。加上此时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日益密切,国外先进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当时的农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虽然也由八股而入仕为官,但他接受了西方的先进科学思想,跟随利玛窦学习天文、几何、历算和火器等。

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其擅长农学,并且还将拉丁文版的《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最后居然还受洗成了天主教徒。

这个时代还出现了著名科学家宋应星,他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术传统持批判态度。

同时代的还有医药学家李时珍,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弄清了许多中医药学上的疑难问题。

他历经二十七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一百九十二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被后世尊称为“药圣”。

受上述三人影响,徐霞客的思想也充满了“知行合一”的理论。他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以实地考察核实前人著作的真伪。

徐霞客的行为符合当时求真务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个人,走上科学考察的道路是一种偶然,但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有这种举动却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