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第一次海外学习生涯(1 / 1)

孙中山 胡元斌 1083 字 3天前

夏威夷群岛原来是由波利尼西亚人居住的,“夏威夷”在波利尼西亚语中是“原始之家”的意思。1778 年,一位英国探险家航行到那里。此后,英国人就在那里传教、经商,后来又设立了邮局。自19 世纪50 年代起,美国就认定夏威夷是它向太平洋扩张势力的跳板,因此决定要逐步吞并夏威夷。自1861― 1865年南北战争以后,美国的势力就逐渐侵入夏威夷。自此以后,夏威夷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了美国的附庸。美国的侵略激起了夏威夷人民的极大愤慨,反美情绪日益高涨。

1882 年秋,夏威夷国王环游世界后,顺应民心地提出了“夏威夷是夏威夷人的夏威夷”的口号,民气高涨。当地华侨中不少人也支持夏威夷人民的反美斗争。

可以说,夏威夷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给年轻的孙中山上了最好的一堂政治课。他联想到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的事实,逐渐萌发了反对殖民主义、要求民族独立的思想……

奥阿厚学校是夏威夷的最高学府,在这里毕业以后,如果还想深造,就只好去美国上大学了。孙中山当然愿意深造,他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未来。但是,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无论是在意奥兰尼学校,还是在奥阿厚学校,宗教教育都是学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师生大都是教徒。学校不仅专门开设了《圣经》课——由主教亲自讲授,而且要求学生早晚在学校教堂做礼拜,星期天还要到校外教堂去做礼拜。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孙中山逐渐对基督教有了信仰。孙中山经常研究教义,与别人讨论教理时也滔滔不绝。学校的华人同学多已成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想接受洗礼入教。

有一天,孙中山跟大哥说:“同学们都受洗了。”

不等孙中山说完,大哥就瞪起了眼睛:“怎么,你是不是也想受洗?”

孙中山默默地点点头。

大哥生气地说:“这不行。你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不能什么都学洋人。”

那个时候,夏威夷的华人已经因为宗教的问题而分成了两派,孙眉是站在相信传统的一边。孙中山不敢反驳哥哥,可是并没死心。他虽然不再提受洗的事情,却开始积极地参加宗教活动,每个星期天都到教堂去做礼拜。

那时,檀香山的华侨中信仰关云长的人不少。有一天,孙中山将孙眉挂在厅堂内的关帝画像扯下来,对职工们说,关云长只不过是三国时代的一个人物,死后怎能降福于人间、替人们消灾治病呢?生了病应该请医生治才是。

孙中山的这些言行被反映到孙眉那里,自然引起他的强烈不满。最初,孙眉还能容忍弟弟的这种行为。

但是,孙中山从学校回到家里后,总是批评工友们信仰中国传统的民间诸神的不当,并向他们宣传基督教义,日益引起工友们的不满。

牧场中的一位姓杨的管账先生对孙中山的这些言行最不能容忍,他一再在孙眉面前告孙中山的状,说孙中山无君无父,扰乱场规,煽惑工人,甚至以辞职相威胁。

这一切,孙眉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的本意是将弟弟培养成经商方面的人才,但眼前的情况却与自己的初衷相反。

同时,孙眉又怕父亲责怪他没有管好弟弟。他觉得弟弟越来越像洋人了,可他不能把弟弟培养成小洋人。但是,弟弟一天天长大了,他也不好深管。于是,他给父亲写了封信,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当然也很生气,叫孙眉赶紧把孙中山送回国。

孙眉把父亲的信交给孙中山说:“父亲的意思是让你回国,你看怎么办呢?”

孙中山一边看信,一边听着哥哥说话,没有回答。

孙眉望着眼前的弟弟,十分婉转地劝说道:“你现在所受的西洋教育也差不多够用了,你又不想做生意,我看你还是回国念书吧!”

孙中山心里虽然百般不情愿,但也无话可说,只好同意。他说:“既然父亲和大哥都让我回去,我自然没有话说。”

孙中山知道,他在这里念书,学费都是大哥供给的,他不能不听大哥的。

孙眉心里也明白。他把在檀香山的一部分产业过到孙中山的名下,作为孙中山将来继续念书或成家立业的基金。对这个不安分的弟弟,当哥哥的可以说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了。

近代的基督教是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近代西方政治进化的一再冲击和影响的基督教,本身就是近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接触并信仰基督教,使孙中山受到了基督教的救世观念——特别是其中的“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

1883 年6 月,十七岁的孙中山就这样心有不甘地结束了自己第一次海外学习生涯,自檀香山起程回家乡。但是,这时候的他,再也不是几年前初出家门的、以怯生生的目光好奇地打量着周围世界的那个乡村孩童了。

孙中山接触并且初步了解了一个与传统中国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接受了与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大不相同的西方教育,他的眼界、知识、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于一些原来他看到而且不满意的事,他现在初步找到了批评的武器;对于一些他原来以为想当然的事情,现在也发生了疑问。

说到这几年对于自己的影响,孙中山曾经在1912 年说:我幼年时候,在家乡的村塾从老师读书,所学并不多,读了几年书,不过是略识得几个字而已。

过了几年后,有机会到檀香山,进入了西方的学校学习,看见那里的教育方法远比家乡村塾的教学方法要好。

因此,每每在课余时间与学校里的中国同学谈心,言谈之间不由得就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同群”的愿望。那时候的心情就恨不得使中国所有的人都能脱离苦海,都能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