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家里只有一间低矮的房子,兄弟姐妹几个逐渐长大后,家里怎么也挤不下了。有一段时间,他晚上只好到隔壁杨家去借宿,晚上睡觉连被子都没有。
因为家里贫困,孙中山很少穿鞋子。一年四季,不论天气晴朗还是刮风下雨,也不论是天冷还是天热,他都是打赤脚。到了冬天,他的两只脚经常冻得长满冻疮,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到檀香山辛勤创业后,在茂宜岛上办起了农牧场,开了一个杂货铺,不断寄钱回来。孙达成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起来,手头也宽裕多了。于是,孙中山的父亲决定送孙中山进村塾读书。
村塾设于翠亨村冯氏宗祠,先生姓王。不大的宗祠内摆了十几张大小不一的桌凳,坐着十几个年龄不等的学童。
孙达成带着孙中山来到塾馆,先生看看孙中山说:“这娃仔早就该上学念书啦!”
孙达成惭愧地答道:“前几年我手头太紧,把这娃仔上学的事情耽搁了。”
先生摸摸自己的山羊胡子问孙中山:“你叫啥学名?”
“娃仔还没有起大名。”孙达成连忙说,“就请先生起个学名吧!”
先生见孙中山长得十分文雅,想了想说:“就叫孙文吧!”
“好好好。”孙达成忙拉过孙中山说,“孙文,快给孔圣人和老先生行大礼——磕头。”
直到入村塾读书时,家里才特地为孙中山准备了一双鞋,可他总是舍不得穿。在上学的路上,他总是手提着鞋,打着赤脚,到了村塾里才小心翼翼地穿上鞋。放学后,一走出村塾,他又脱下鞋子,光着脚走路。
那时王先生给孩子们教授《三字经》《千字文》《古文评注》《幼学琼林》和“四书五经”等。孙中山学习很认真,记忆力也特别好。大段的课文,他常常读几遍就能背诵。其他学生,经常因为背不出课文而被打手心,或者被罚在孔子像前下跪,孙中山则从来没有挨过这样的处罚。
王先生教书严格,对读书勤奋、成绩突出的孙中山也格外喜欢。
孙中山在村塾里读书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和别的孩子不同。他读书特别喜欢动脑筋,经常主动向先生提问。
那时的教学方法讲究死记硬背,主要就是朗读与背诵。有一次上《大学》这门课,先生像往常一样摇头晃脑地领读了两遍之后,不做任何解释就让学生朗读与背诵。其他学生都按照先生的要求,摇头晃脑地朗读起来。
对这种食而不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孙中山很不满意。这天他站起来向先生问道:“先生,你刚才教我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什么意思?请你讲给我听听好吗?”
在旧学校里,学生发问就是冒犯师长。先生狠狠瞪了孙中山一眼,并拿起戒尺走到他的面前,严厉喝道:“什么?你想干什么?反对经训吗?”
孙中山毫不畏惧地答道:“不,我不反对经训,我请先生讲书,就是向先生求教书中的道理。让我们多学一点道理有什么不好呢?唱诵死书真没有意思,应该讲书里的道理才对。”
先生本想惩罚一下这个不规矩的学生,但一时找不到借口,并且知道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所以作罢。不过,先生仍然坚持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十年寒窗苦,才能腹藏五车书。等你书念多了,日后自然就会懂得书中的意思了。”
先生说着也就慢慢地放下了手中的戒尺。
老师看日已西沉,想结束这场意料不到的论战,便说道:“散学!散学!”
后来,有同学问孙中山:“你怎么敢向先生提问?不拍挨打吗?”
孙中山很不服气,心想:“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为什么古圣先贤的书就不能问呢?”
孙中山闷闷不乐地回家问父亲,父亲回答说,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学生就应该听先生的话,不要多事。
听父亲这么说,孙中山不敢反驳,但是心里却很不服气。他觉得这太不合乎情理了,总有一天他要弄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