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复岳麓书院(1 / 1)

朱熹 梁新宇 891 字 3天前

朱熹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又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因而在当时极负盛名。绍熙四年(1193 年)冬天,朝中有使者出使金国,金人对朱熹辞官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便问起了他的近况。使者怕给朝廷留下一个弃贤不用的坏名声,便随即说朱熹已经被任用的谎话。使者返宋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禀报了朝廷。

绍熙五年(1194 年),丞相留正推荐朱熹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统制军旅,总兵民之政)。

朱熹接到朝廷任命的消息后,回想起朝廷对漳州经界一事不作为的态度,十分愤怒,便以自己才能短浅为由推辞不受,递上辞呈。

但是,朝廷并没有同意朱熹的请求,总是不断地催促他立即赴任长沙。他实在是不想再出仕,反复力辞。拖到第二年二月,他再次上状辞免后,皇上不耐烦了,下了一道诏令,命他赴任。

当时,恰逢溪洞(古代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壮族及其聚居地区)徭人(宋代至1949 年前历史文献对瑶族人的称谓)在辰州、邵州、武冈一带起义,事势紧迫,震动朝廷,急需镇抚。朱熹担心事情蔓延开来,不可收拾,于是便在绍熙四五年(1194 年)四月间拜命起行,马不停蹄地向湘中进发。

五月五日,朱熹终于到达潭州。刚上任,他就将工作的重心放到徭人事宜上。

在朱熹到来之前,当地已经开始进兵攻讨,徭人的气势渐渐衰落下来。当时的军校田升认为,目前正是招降的有利时机,不必再行进剿。

经过认真分析形势,朱熹采纳了田升的建议。在田升的带领下,数十人来到徭人军中进行劝降。徭人此时处于兵败的困窘,他们的头领软弱无能,看到田升许以宽恩,随即便带着妻儿接受了纳降。就这样,朱熹上任不久就将徭人的动乱平定了。

朱熹向来十分重视教育,可是,自张栻去世以后潭州的岳麓书院就渐渐荒废了,生员十分稀少。看到这种情况,朱熹十分痛心,决定重新恢复岳麓书院往日的风采。

朱熹将兴复岳麓书院之事委派给州学教授,还聘请一些名士来书院讲学。为了保证岳麓书院的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他还吩咐属下准备宿舍、桌椅、钱粮等。

朱熹还准备对岳麓书院进行改建,决定将它建在风雩亭之西的僧寺菜地中。因为这里背靠着亭脚,面向笔架山,地势右边横抱,左边拱揖,十分理想。

从这以后,岳麓书院又成了三湘士子向往的问道圣地。

朱熹处理完职事之余,常常在岳麓书院与众多后生小辈侃侃而谈,无所不论。天文地理、经史百家、古今佚闻,他都能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那简陋的寓斋,也常常有数十甚至上百学子涌入谒见问学。他总是高高兴兴地接待,从不厌倦。

当朱熹在僻远的湖南埋头吏事、热心兴学时,朝中却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剧变。正是这场剧变,把垂暮之年的他卷进了凶险的政治旋涡,给了他生命中瞬间的辉煌,同时也酿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个人悲剧。

这个剧变的直接原因是宋孝宗、宋光宗父子长久的两宫不和。

宋孝宗以孝治天下,但他的儿子—— 堂堂一国之主宋光宗——却成了天下第一号不孝之人。就在朱熹赴潭州任的上一年—— 绍熙四年(1193 年),退居重华宫的宋孝宗病重,福宁宫的宋光宗却不肯前往重华宫探视。

绍熙五年(1194 年)四月,宋孝宗病势已日见危急,六神无主的宰辅大臣们苦苦哀求宋光宗起驾问疾,但宋光宗却日日和李皇后驾辇往都中各园游玩,不予理睬。六月,宋孝宗皇帝病卒于重华宫。宋光宗却称病不服丧,因此全国上下舆论沸腾。

朱熹既生气又恐惧,于是当即上状三省、枢密院,请求解任归田。原来,朱熹是宋孝宗器重的旧臣,看到宋孝宗被如此对待,再也不能忍受了。朱熹在宋光宗父子反目、天下对宋光宗人言纷纷之时递上辞呈,也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这样,他实际上已经是公开反对当今皇上了。

这一年,宋光宗皇帝退位,宋宁宗即位,这场风暴才算过去了,朱熹才安下心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潭州州城的建设之中。

早在北宋靖康年间(1126― 1127 年),潭州州城遭到了金人的摧毁,这几十年来都没有对其加固修筑。前任知州周必大曾经购买砖瓦、石灰等材料,准备对其修筑,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施。

如今,江北的形势比较吃紧,如果湖北不保,金人将不费吹灰之力直捣长沙。朱熹派人对修筑工事进行筹划。为了节省费用,缩小范围,易于防守,他打算先暂缓修筑城北一带荒远无人之处的城墙。但是,他精心筹划的这些事情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却接到了朝廷让他赴临安奏事的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