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日本社会,如果“自尊感对于成功不可欠缺”的共通认知逐渐渗透,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在日本,人们还是不太希望看到张扬的自我表现。明明希望通过凸显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认可,来感受自己的优秀,却没有表现的空间。

但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切实感受到高自尊,就很难在社会上取得成功,其在就业活动和学校生活中都会感觉到不顺。

于是,人们就会寻找能够弥补“让自己感觉很棒”的范畴,也许会是兴趣爱好,也许是网络世界。正如在存在威胁管理理论中也涉及的,通过排斥与自己想法不合拍的异质的人,来获得“自己很棒”的感觉。假如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中很难获得这种实际感觉,就会在现实的人际关系之外寻求救赎。

实际上,因为自尊感的平均值每年都在下降,想必人际关系以外的补偿也并不顺利。

另外,在就业活动等事情中,交流能力、主动性等与自尊感一样处在灵活性和稳定性都高的位置心理特性,都会被认为是“成功不可欠缺的”因素。

于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也就越来越大,而且会不断出现在人际关系中不容易对其进行弥补的状况。

每年笔者都能近距离地看到参加就业活动的大三、大四学生的痛苦表情,也许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痛苦也有类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