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这个是怎么回事?”小孩对自己在意的事情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发问。虽然说每个问题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机会,应该好好回答,但有时对于扑面而来的问题也是招架不住,在忙碌的日子里,要一一详细作答会非常辛苦。

在上下班的电车上,很多人都盯着手机屏幕看。有人在玩游戏,有人在读漫画,有人在标示社交网络的时间轴,也有人在盯着新闻网站,也有人在搜索。一旦搜索自己在意之事,就会连锁地一个个看链接、检索……不经意间你会意识到时间已经过了很久。

人们会想要了解事物,而成为该原动力的心理因素就是“好奇心”。好奇心大体分为两个侧面,这已经较为明确。

一种好奇心是,开门前会想“门后面有什么呢”,在书拿到手里前会想“这本书里写了什么呢”,点开链接前会想“写了什么呢”。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是“发散好奇心”。这是对未经历过的事情感兴趣,或者想要探索未知的事情。大家对好奇心的一般印象也许就是“发散好奇心”。

另一种好奇心类似于查文献时想“这个作家的成长背景是什么”“想学学这门语言”——无论将来是否有用——就是想做做看。“想了解这个电影的拍摄方式”时进行深度查阅。这种好奇心叫作“特殊好奇心”。它类似于深入挖掘一定目标的探索方式。

发散好奇心与特殊好奇心的兴趣方向有所不同。发散好奇心拓展幅度,探索更广范围的知识,而特殊好奇心则对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掌握一些别人不知道的知识。

两种好奇心与五大性格特性的关联见表7和表8。

发散好奇心与开放性有很高的正相关,另外,虽然比开放性低,但是它与外倾性之间也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开放性与外倾性可以被纳入灵活性这一更大的性格框架重,因此刚好反映了认知的灵活性、对各种现象的欲望以及惯性的强度。

另外,特殊好奇心虽然也与开放性呈正相关,但相关性不是很大。以前的研究显示,相较于性格,这种好奇心与认知性结构(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解释、不模糊的倾向)有更大的关联。它与想要解决事物的矛盾的动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