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守翼 鸟窝里的猫妖 1982 字 14天前

2018年冬天,我和编辑妹子在微博上相识了。有一天她突然对我说:“姐,我觉得你的经历挺有意思的,你要不要考虑写本科普小说?”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新奇的体验,就答应了她。

我们约在一家咖啡厅见面,开始聊小说的框架和初步构想。聊着聊着有点卡壳,于是打算换个话题放松一下。

妹子问我:“姐,你是不是也很喜欢居老师?”

“居老师”是粉丝对演员朱一龙的昵称,我当时确实对他的表演感到惊艳,也转了很多关于他的微博,可以说很欣赏这个演员。妹子开心地指着自己说:“我是他的粉丝!我是看你写的一篇关于《猎野人》的科普文章才开始关注你的!”

《猎野人》是居老师早年间主演的一部电影。他是一个很英俊的演员,却在那部电影里演了一个浑身长毛跟猩猩一样的“野人”。很多人认为这部自毁形象的作品是他的黑历史,我却从他的很多对猩猩行为、习性的精确模仿中看到一个优秀演员的敬业——因为很多动作,包括眼神,大概只有我们这种对动物行为学比较了解的人才能一眼就看出来。于是我写了那篇科普文章,为了科普大型类人猿的知识,也为了向我欣赏的演员致敬。没想到那一次的**科普促成了这本小说的诞生。

其实我本身并不擅长驾驭故事情节。我更擅长的是纯粹的科普以及纪实文学——虽然风格可能很“沙雕”。

所以虽然确定了小说的大致框架,也确定了以我或者我的朋友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为素材,但其实这次的写作并不是很顺利。有很多次我跟编辑妹子诉苦:不知道该怎么推进剧情,不知道该怎么把发生在不同人身上的事儿串在一起。到后来我已经无暇顾及人设崩不崩的问题了。

妹子安慰我说:“第一次写小说基本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卡剧情、控制不好节奏也是新手作家的通病。你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慢慢写。但是科普的部分一定要严谨。”

她这样一说,我好受很多,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家的不易。

其实在编辑妹子联系我之前,我也有心要写点什么。从大学本科起到现在,我在野生动物保护的圈子里待了十八年,经历了很多事,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和启迪,当然也经历了不少挫折。我想把生命中那些有意思或有意义的点滴记录下来,只是没想到最后会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

文中很多角色的名字是有特殊意义的。

女主名字“罗雅”,取自我的好朋友罗雅文,我们认识了七年。文中生态学专业硕士、考研第一名、外语特别好、坚强、乐观、乐于助人等设定都是参考了她本人的真实情况。她是我们单位的志愿者,我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蹲在地上铲鸟屎。那年她大一。而直到她硕士研究生毕业,她都仍然是我们的志愿者,仍然经常来帮我们干那些又脏又累的活儿。她也是我身边的朋友中最早跟我一起穿汉服出去玩的人之一。我们俩都没什么钱,买不起网店里那些动辄几百块的成套汉服,就只好买了个电动缝纫机自己做,连配饰也是我们自己做的。当然一开始都做得很丑,但她不介意,跟我一起坦然面对陌生人投来的或惊奇或嘲讽的目光。

女主的职业是硕士研究生,代表着国内一流高校的专业知识背景,也是国内野生动物、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

男主叫“康平”。康姓取自我的好兄长、好老师,已故资深野保人康大虎。2003年冬,凭着一腔热血在野保外围像没头苍蝇一样团团转的我,从即将毕业的学长那里听说北京刚成立了一个猛禽救助中心。我脑袋一热就报名去当志愿者了,当时负责接引我的就是康大虎。后来我才知道,他不只是猛禽中心的志愿者,还是自然之友、野性中国等很多环保组织的志愿者。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开始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文中包括调查黑市、野外巡护、救东方白鹳、抓盗猎分子等很多事都是他带着我一起做的,很多我现在的好朋友,也是因为大虎引荐才认识的。后来,他开了自己的“大虎自然书店”,致力于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自然教育。2013年,我们在广西北海一起开鸟类保护会议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到不适。我们让他去检查一下,他却因为各种志愿工作太忙一直拖着。后来终于在大家的劝说下去检查了下,回来说是有个膈肌占位,但他又在忙自然教育的事一直拖着没手术。2015年秋,他病倒了,原本良性的膈肌占位突然恶化成纵膈肿瘤。2016年8月25日,他永远离开了我们。现在到网上搜索他的名字,还能看到很多朋友悼念他的文章。而我之所以给男主取名为“平”,就是在想——如果大虎还平安活着该多好。

森林公安是我入行以来对其情感最复杂的一个群体。好的森林公安就像文中的白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非常敬业,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充实自己。但是如果真的遇上那种不思进取的,也能给你气出心脏病来。受大虎影响,我对森林公安的态度一向比较宽和,还是以鼓励和帮助为主,偶尔也会不留情面地吐槽。大虎生前总是遗憾自己没有执法权,有时候眼睁睁让不法分子溜走。这一次,我让“姓康的”当了森林公安。

当然,康平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跟大虎并不相像,他是纯虚构出来的。之所以这样安排,主要是我一直对很多小说里逢男主必然高大威猛、性格完美的“大男主”形象有一点腻味。我总觉得男主也可以脆弱,也可以没有心理优势,就如女主也可以有很多性格缺点;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是好人。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文中林鹏的人物原型才是康大虎。他做的就是大虎曾经做过的那些事。“林”,就是林业的意思;而“鹏”则取自我的另一位兄长——自然之友志愿者、资深观鸟人、摄影爱好者张鹏。鹏哥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兄弟们不管谁有事,能帮的他都要伸一把手。还记得我们一起参加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博士有话说”新年特别版舞台剧,我演白骨精,他演胡兀鹫。那身胡兀鹫的行头是他自己做的,惟妙惟肖,但完全不露脸,穿上之后热得要死。他把所有的科普台词让给了我,自己默默做一个连脸都不露的龙套。演出结束,他的汗水把厚厚的道具服都浸透了。他的摄影水平也很高,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已经出版了一本《天空王者——飞过北京上空的猛禽》,是极好的猛禽观察笔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祝现实中的鹏哥长命百岁,好人一生平安。

文中的郑教授这个人物,是我用来向中国鸟类学泰斗郑光美院士致敬的。

“郑光美多年从事脊椎动物学和鸟类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高校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他长期从事鸟类学研究,在中国鸟类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工作,尤其在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研究中成果显著。”——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对郑院士做出的评语。

而在我心中,他总是一个慈祥的爷爷。郑老八十多岁的高龄还亲自带着学生们到林场实习。他每每对我们这些后辈鼓励、爱护有加,从来没有学术泰斗的架子。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师大的路上偶遇郑院士,他对我说:“你发表在《森林与人类》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我看了,写得不错。以后要更努力呀。”我当时激动得语无伦次。那只是一篇特别普通的介绍红角鸮的文章,他老人家却认真读了,还一直记在心里,并特意表扬我,让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安琪这个人物的名字就是编辑妹子的名字。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曾经帮我们做过好多年兽医顾问的美籍奥地利裔兽医卡蒂·勒福乐(KatiLoeffler),她真的教了我们很多很多,现在她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野生动物救援的一线。

文中还有几个角色的名字是我从亲朋好友那里直接“借”来的。

比如齐白云。白云是演员段奕宏的粉丝。我们是在看电视剧《士兵突击》的时候认识的,然后就成了好朋友,相互扶持着走到了今天,算来已经快十四年了。她帮了我太多,我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朋友,更像亲人。《士兵突击》这部剧播出的时候,也是我人生突然陷入困顿和必须做出抉择的时候——跟许三多家里的变故差不多。而那个时候我大学毕业,是放弃理想去追求金钱,还是节衣缩食在我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苦苦挣扎,也是当初令我夜不能寐的烦恼。是“不抛弃,不放弃”和“好好活,就是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有意义,就是好好活”让我更坚定了信念,让我有了在野生动物保护的路上百折不挠的勇气。

而我的朋友们,就像剧中老A们帮助许三多一样,在生活中扶助我,在精神上支持我,才让我慢慢走出困境,坚持到今天。我至今认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可以带给人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它可以鼓舞人,甚至可以成就一个人,还可以把很多向往美好的人聚集在一起,一起做许多有意义的事,一起好好活。

在这部小说里,很多事在现实中有迹可循。但是为了情节需要,我把时间线基本都打乱了。

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就有了能向世界顶尖水平看齐的北京猛禽救助中心。2005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成立。可以说在北京,野生动物救助的整体水平都在国内领先。

但从全国范围讲,涉及野生动植物的执法、救助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地方的执法人员就像文中的男主角一样,连物种都认不出,就更不知道该怎样照顾它们了。

文中写的一些事,可能有着跟现实中一样的起因,但结果是我艺术加工过的。实在是因为不甘心。

都说野保难,其实宣传野保、科普知识也很难。十年前,我开始在微博上跟大家分享救助故事,后来看到些不法之事,我抨击得较为激烈,为此得罪了很多人,主要是会断一些人的财路,会被骂很多不堪入耳的话,也曾经被约架,还遭受过死亡威胁,一开始真的很难过。直到今天,科普和普法还会令我持续遭受网络暴力。但我已经不会放在心上了。

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能理解并支持我们的工作,看到有很多人因为看了我们的科普而学会了如何科学地与自然相处、如何科学地救助动物。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释放出善意和好奇。这就够了。

未来还很长,还会发生很多事。也说不定攒啊攒啊又能攒出一本小说来。

谁知道呢?

愿每一个善良的人安好。

愿生态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愿生态平衡长久。

愿野生动植物种群繁盛。

鸟窝里的猫妖

202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