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培训运作管理(1 / 1)

培训与开发 颜世富 974 字 2个月前

9.2.1 培训组织架构的选择

员工培训工作要做好,一个良好的培训组织是必不可少的,国外许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自己的培训组织。就组建培训职能部门的模式来说有以下几种:学院模型、客户模型、矩阵模型、企业办学模型。

1.学院模型

学院模型类似于一所大学的结构。培训部门将由一名主管和一组特定课题或在特定的技术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来共同领导。这些专家负责开发、管理和修改培训项目。例如,销售培训者负责销售技能的培训(开发客户关系,就某一销售项目进行磋商,达成一项销售),计算机专家将提供诸如电子邮件和全球网络的使用及软件设计语言方面的培训。

学院模型的优点是,培训者是培训领域内的专家,培训部门计划由人事专家拟订;缺点是,只适用于大型有实力的公司,培训专家可能与学员沟通不足或不了解公司所需,从而导致培训不符合公司需要。

2.客户模型

按照客户模型组建的培训部门负责满足公司内某个职能部门的培训需求。例如,培训者可能负责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或生产运营管理相关的培训项目。

客户模型的优点是,克服了学院模型的不足之处,能够使培训项目满足经营部门的特定需要;缺点是,培训人员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经营部门业务职能,且因大量的涉及类似专题的培训项目是由客户开发出来的,因而这些项目的有效性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

3.矩阵模型

矩阵模型要求培训者既要向培训部门经理又要向特定职能部门的经理汇报工作。培训者具有培训专家和职能专家两个方面的职责。

矩阵模型的优点是,有助于将培训与经营需要联系起来,培训者可以通过了解某一特定经营职能而获得专门的知识;缺点是培训者将会遇到更多的指令和矛盾冲突。

4.企业办学模型

企业办学模型的客户群不仅包括雇员和经理,还包括公司外部的相关利益者,如社区大学、普通大学、中学和小学。

企业办学模型的优点是,培训项目和课程更广泛,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受到重视,有价值的培训活动可以在整个公司传播;缺点是,只适合大型有实力的企业。

9.2.2 具体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

培训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是烦琐细致的工作,因参与人员众多,涉及面广泛,需要一个清晰的操作流程与明确的职责划定。

1.组建培训项目小组

在准备阶段成立项目小组,主要是协调培训中的各项工作安排,确保培训如期圆满地进行,其分工通常如表9-1所示:

表9-1 培训项目小组成员分工

2.召开培训动员会议

成立项目小组后,就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动员会,进行项目总动员。主要是强调培训的意义,总结培训规划阶段工作,同时对所有培训准备事项进行具体安排,把工作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这是培训前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3.进行培训各类事项的准备

培训各类事项的准备包括人员准备、时间准备、培训讲义资料准备、培训场地准备、培训器材准备和食宿行安排准备等,具体的培训实施准备细则和注意事项如表9-2所示:

表9-2 培训实施准备细则和注意事项

续表

4.培训沟通协调

在培训过程中,组织者要及时与讲师、学员沟通交流,指出讲师培训的优缺点和学员反映的情况,并与讲师协调改进。这时组织者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加强学员兴奋点。如果讲师的讲课很受学员欢迎,培训组织者就要把学员兴奋点及时反馈给讲师,让其着重对待。如果学员对现场培训意犹未尽,这时可以采取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安排课下座谈研讨等形式,让培训效果更佳。

(2)把握主题方向。培训过程中,如果讲师讲课或者学员讨论出现跑题甚至是企业避讳的话题,或者讲师讲课层次混乱、内容含混不清时,培训组织者就要随时提醒讲师,调整讲课内容或层次安排,使培训按照事先的规划进行。

(3)把握课程松紧度。培训过程中,学员如果反映课程节奏慢或者跟不上讲师的速度时,就需要提醒讲师调整时间和节奏,按学员可以接受的速度进行。

(4)协调培训形式。培训形式要与学员的具体情况相匹配,在培训中如果学员对培训形式(如游戏、讨论等)不认可,表现出不耐烦,或者学员对培训形式所表现的主题不明白,接受起来有难度,这样就需要及时调整培训形式。

5.现场应急补救

作为培训组织者,一定要有课讲砸了的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一旦出现讲课效果与期望出入很大,学员反映很差时,应急补救措施就派上用场了。常见的培训应急补救措施如表9-3所示:

表9-3 培训现场失效的应急措施

6.培训后勤安排

在培训过程中,现场的各种后勤安排也必不可少,如培训教材的复印、发放,培训器材的调换准备,人员饮食服务,培训纪律的强调,卫生打扫,现场紧急情况处理等,这些都需要安排具体人员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