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服务、服务业(1 / 1)

熟悉和理解国际服务贸易基本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是学好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一环。

一、服务与服务产品

(一)服务与服务产品的含义

1.马克思对服务与服务产品的定义

有关服务与服务产品的含义,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有着明确的描述。

作为经济范畴的“服务”(Service),首先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指出“服务……它成了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的特有名称。因为它不是在一个物品的形式上,而是在活动的形式上提供服务”[1]。例如,为生产服务的运输服务和各类专业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就是以其特有的活动形式为有形商品生产的物料供应、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产品销售提供各种形式的以活动形态表现的无形服务。即使是为普通居民生活提供的医疗保健、邮政通信等无形服务,也都满足了不同消费者使用价值的需求。

此外,服务也可能以实物形态表现其使用价值。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认为:“有些服务,或者说有些活动或劳动的使用价值或结果,会体现在商品中……”[2]这种以实物形式体现的服务,其表现形态如书报、杂志、磁带、光盘、电影拷贝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类有形的服务类商品会越来越多。这类有形商品之所以称为服务是因为在其全部价值总量中,无形的服务的价值量大于其有形物的价值量。

2.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服务与服务产品的定义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和巴斯夏在其经济学著作(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和巴斯夏的《和谐经济论》)中对服务的含义都有过解释,但由于当时的服务经济还比较落后,来源于不明朗、不成熟实践的理论自然也不够成熟,使读者有雾里看花、不甚明了的感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服务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人特别是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工具书,如1972年出版的《企鹅经济学词典》等著作都有关于服务定义的解释。“服务主要是不可捉摸的,往往在生产的同时就被消费的消费品或生产品”,但仍不够完整、准确。

在此期间,美国学者V.富克斯、苏联经济学家M.沙洛特科夫等一批学者在其著作中,对“服务”的定义都有过不同的解释,较有影响和被广泛采用的定义出自著名经济学家希尔1977年的论著On Goods and Services,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Series和科特勒的著作《营销管理学》。科特勒对服务的定义是:“一方能够向他方提供在本质上是无形的,不带任何所有权的某种活动或利益。其生产也许受到物的产品的约束,也许不受约束。”

3.我国学者关于服务与服务产品的定义

我国经济学家,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薛荣久教授和上海大学陈宪教授在其出版的相关著作(薛荣久、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和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对服务与服务产品都有过科学、系统的解释。概括起来,我们可以给服务与服务产品一个简单而明确的定义:“服务是为其他法人机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和自然人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例如,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和商务会展等以活动形式表现的服务可以直接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增加价值和效用,而保险、再保险服务则可以为金融服务、运输服务和保险服务增加价值和效用。服务产品,可理解为体现着服务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在提供有效劳动的同时可为服务的消费者带来价值和效用,并可进入流通领域用以交换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商品。

(二)服务与商品的区别

与商品相比较,服务有明显的不同于商品的感性特征。

1.服务是无形的,商品是有形的

除了物化的服务类产品外,一般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商品是有形的。商品的有形表现在其具有的可视性和空间形态的确定性。服务的无形则表现在其空间形态的不固定性和不可视性。服务的消费者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无法感知服务,在购买服务之后也只能感知服务的结果而不是服务本身。例如,旅游服务,消费者只是感知到旅游的乐趣或旅游对身心的调节的结果,而不是旅游本身。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被“有形化”了。我们把这种有形的服务称为物化服务(embodied service)。例如,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磁盘、光盘、电影拷贝和期刊、报纸、图书等,因其有形的载体物料(塑料、纸张、油墨等)的价值远低于其承载的内涵丰富的服务的价值,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物化的服务,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有形商品。

2.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相结合,商品的生产和消费相分离

服务的生产和消费通常是同时发生,而商品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和市场体系,其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即分离开来。服务在生产和消费过程的不可分性,要求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和服务的购买者(消费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或空间上分离开来。例如,购买了机票欲乘飞机的旅行者(即服务的消费者)不可能远离机场、飞机和机组人员(服务的提供者)而实现其旅行(服务消费)的目的。当然,在物化服务的情况下,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可以分离的,例如,音乐光盘的生产和消费就可分别在两地或多地进行。

3.服务难以储存,商品易于储存

服务是难以储存的,商品一旦生产出来和进入消费领域之前这段时间可以处于库存状态。服务一旦被生产出来,一般不能库存或长久搁置,否则,就会失去价值或使用价值而造成生产的浪费,例如,汽车、火车、飞机在其运营过程中提供的座位一旦空置就不会产生经济收入。银行、商店、酒店等行业如果没有顾客光顾,其运营成本就无法得到补偿而造成经营亏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物化的服务外,无形的服务也可以储存。这里讲的储存,既包括空间上的储存,也包括时间上的储存,或者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储存。例如,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上提倡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的可用以储存的服务,即是服务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储存。另外,消费者向保险公司购买的保险服务,也体现着这种服务在时间上的储存--当消费者遭受到保险险别规定的可赔付的风险时,原来购买的服务方可消费,即取得原定的限额赔偿服务。

4.服务具有异质性,商品具有同质性

服务具有异质性,即同一种服务的质量常常有明显的差异。相比较而言,同一规格、批次的商品,除次品外,其质量通常无明显差异。服务的品质和消费效果方面的差异,来自供求两个方面:其一,由于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文化素养和服务态度的不同,其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数量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同时,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提供的服务质量也随之发生差异。其二,不同层次和年龄的消费者也常常会对常规的服务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服务的提供者不能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他们也会对服务的质量作出不同的评价。这样,服务的质量就具有很大的弹性。服务质量的差异或者弹性,既为敬业的服务提供者创造优质服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劣质服务的提供者留下了投机取巧的活动余地。因此,同制定有统一标准的商品质量管理相比,服务质量的规范和管理要困难得多,也灵活得多。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和不可分离性结合起来,还可以看到服务与商品的另一个感性差异,即购买商品时可以通过媒体预先得知其形态等级和品质,以及可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相对确定的价值和效果,而购买服务时可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则较难事先预知。这是因为,与商品相比较,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与信任特征。例如,医疗服务和法律咨询服务,其经验特征与信任特征尤为明显。

(三)服务的分类

多年来,国内外市场营销学家对产品(有形和无形产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产品,包括无形产品--服务的分类方法,其中的拉夫罗克分类法被广泛运用。

拉夫罗克将服务分类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从五个方面对服务进行了划分[3]:

1.根据服务活动的本质分

(1)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美容、美发服务。

(2)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货车、货船运输服务。

(3)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教育、培训服务。

(4)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财产保险、设备维修服务等。

2.根据服务提供者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

(1)连续性、非正式关系的服务,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提供的服务。

(2)间断的会员关系的服务,如高尔夫球俱乐部、网球俱乐部提供的服务。

(3)间断的、非会员关系提供的服务,如邮政、电信部门提供的服务。

3.依据服务提供者在服务过程中选择服务方式的自由度及顾客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分(1)服务的提供者和顾客的选择自由度都很小,如公交车、地铁提供的服务。

(2)顾客的需求可得到充分满足,但服务提供者对服务方式的选择的自由度却很小,如宾馆、酒店提供的服务。

(3)服务提供者选择的余地较大,但难以满足个体顾客的消费需求,如证券投资专家在大庭广众中作投资咨询、教师在大教室授课等。(4)个体顾客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发挥自己技术服务的余地,如建筑设计、美容美发服务等。

4.依据服务供应与需求的关系分

(1)需求波动较小的服务,如金融、保险服务。

(2)需求波动较大而供应基本能跟上的服务,如城乡供水、供电、供气服务。

(3)需求波动较大并会超过供应能力的服务,如火车、汽车客运服务。

5.依据服务推广的方法分

(1)顾客去找服务部门的服务,如大学生就业服务、服务组织找顾客的服务,又如服务提供者上门推销服务。

(2)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的消费者见面的服务,如临床手术服务等。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

(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联系

由于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政府、国际组织以及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产业分类方法的不同,至今对服务业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就服务的内涵或其所包括的内容来看,这种分歧相差不大。其比较一致的定义是:服务业是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有形和无形的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正如工业和农业是生产各种工业品与农产品的经济组织或企业的集合一样。[4]

为了加深对服务业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将服务业与第三产业这一对相近概念作一比较。

(二)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区别

1.两者界定的方法不同

服务业的界定是以是否提供或生产各种类型的服务为前提的,其产品的范围十分明确,而第三产业的界定则是按照剩余法--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统称为第三产业,概念并不十分明确。由于经济学界对第一、第二产业涵盖的经济部门的范围并无统一的意见,比如建筑、房地产业的划分就有明显的分歧,所以第三产业的范围通常是难以确定的。

2.两者划分的理论依据不同

三种产业划分的理论依据是经济体系的供给分类,隐含着高层次产业的发展单向依赖低层次产业的产品的含义,即第二产业(工业)依赖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品为原料,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产品的供给。实际上,随着科学和管理技术的发展,被排除在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信息业、咨询业的发展并未主要依赖于第一、第二产业产品。因此,可以说,第三产业的概念隐含着传统经济思想的逻辑,而服务业的概念则体现着现代经济思想的灵光。

3.两者概念的结构内涵不同

第三产业概念的经济结构含义主要是针对国内经济而言,而服务业概念的经济结构的含义则是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因此,才有了以服务业为依托的国内服务贸易和国际服务贸易两个概念。

三、服务业的分类

行业分类需要一个标准,不同国家的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对行业的分类标准各异。不同的标准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书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介绍三种常用的分类法:

(一)经济学逻辑分类

一个省略了政府职能的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这三类服务的行业可归属为:

1.消费型服务业

为消费者个人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餐饮服务、美容美发服务等行业。

2.生产型服务业

为企业生产(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服务的行业,如咨询培训、设备维修、产品营销服务等行业。

3.分配型服务业

为消费者和生产者获取或供应商品而提供服务的部门,如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行业。

(二)国家统计局对服务业的分类

1994年,国家统计局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对服务业作了以下分类。

第一类: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一产业内含的服务性产业)。

第二类:地质勘查、水利管理服务业。

第三类: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

第四类:批发零售和餐饮业。

第五类:金融、保险业。

第六类: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管理与代理业)。

第七类:社会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及其他社会服务业)。

第八类:体育、卫生与社会福利业。

第九类: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

第十类: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综合科学研究、气象、测绘、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及其他服务业)。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类别中有相当一部分行业属于受财政经费包养的非营利的事业型部门,如政府部门主办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性技术服务(气象服务、公共测绘服务等),虽属服务部门,但不能算作服务业。

(三)布朗宁和辛格尔曼的产业分类

1975年,根据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SIC)的规则,西方学者布朗宁和辛格尔曼将传统的三大产业划分为商品产业和服务产业两大类,见表1.1。

表1.1商品产业和服务产业分类表

表1.1把建筑业和公共事业(主要是电力、供水和煤气)划归商品生产部门,而一些国家的统计分类则将它们作为服务生产部门。就商品与服务的产品性质而言,布朗宁和辛格尔曼的上述分类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它们所提供的产品是可感知的实物形态。

表1.1主要是从经济用途及性质对服务业进行划分。如果从部门角度考察,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在1995年列出的服务行业多达150个,这些服务行业划分为12个部门,每个部门下又分若干行业,每个行业又可分若干子行业。例如,运输部门下分陆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水路运输业,陆路运输又可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等多个子行业;空中运输又可分国内航空运输、国际航空运输、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等子行业;水路运输可划分为远洋运输、近海运输、内河运输等子行业。

阅读链接

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

“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海洋开发迅速升温。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基本形成“3+N”的沿海经济区发展布局。一方面,我国海洋生产力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结构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另一方面,伴随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海洋服务业异军突起。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发展海洋服务业成为我国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现代海洋服务业是为海洋开发提供保障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科教服务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文化业等。近年来我国海洋服务业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加快调整提升的关键时期。同时,从国民经济大局来看,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我国正处在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并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的阶段,发展海洋服务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来看,《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至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打造“中国服务”。沿海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肩负着推动服务业“走出去”、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重任。

资料来源:易爱福《积极发展海洋服务业》,《人民日报》2012年2月9日,第7版,理论版。

[1]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56页.

[2]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56页.

[3] 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理论、产业特征与贸易政策.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7页.

[4] 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