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经济统计专业导论(1 / 1)

第一讲 认识经济统计专业

一、 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

国际统计学会创立于1885年,是知名的国际统计组织。学会每两年举行一次的统计大会,被誉为国际统计社群的盛事。由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主办的国际统计学会第59届世界统计大会,2013年8月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全球约2500名统计专家及从业人员云集香港,交流经验与心得。

国家统计局官员在致辞时表示,人类已进入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统计学正显现前所未有的作用与社会价值。政府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成为各国认识经济社会运行规律、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增进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一位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官员表示,本届世界统计大会选取“年轻人”为主题,目的是鼓励年轻统计人员参与,从不同的统计角度去探讨与这重要主题相关的各项课题。

国际统计学会主席李载昌呼吁统计从业人员加强与非业内人士的接触和沟通,从而推广统计在日常生活的有效应用。他说:“我们不单要推动以简单用语阐释统计,还应在推广统计的应用方面担当指导的角色。”

(一)“九五”期间统计学学科研究概况

20世纪的最后五年,人类富有创造性的勤奋努力,使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科学技术史册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统计学学科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下分别从国外、国内研究概况及中国高校统计学科的研究发展情况给予扼要总结和回顾。

第一,国外统计学学科研究概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方法与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19世纪统计技术为基因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对统计方法的依赖愈来愈强。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统计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根据国际统计学会(ISI)近几年的会刊及统计学方面的著名杂志,可将近几年国际统计界研究的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1.统计学基本理论研究有:概率极限理论及其在统计中应用、树形概率、Banach空间概率、随机PDE’S、泊松逼近、随机网络、马尔科夫过程及场论、马尔科夫收敛率、布朗运动与偏微分方程、空间分支总体的极限、大的偏差与随机中数、序贯分析和时序分析中的交叉界限问题、马尔科夫过程与狄利克雷表的一一对应关系、函数估计中的中心极限定理、极限定理的稳定性问题、因果关系与统计推断、预测推断、网络推断、似然、M—估计量与最大似然估计、参数模型中的精确逼近、非参数估计中的自适应方法、多元分析中的新内容、时间序列理论与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时间序列中确定模型与随机模型比较、极值统计、贝叶斯计算、变点分析、对随机PDE??S的估计、测度值的处理、函数数据统计分析等。

2.统计学主要应用领域有: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等、分子生物学中的统计方法、高科技农业研究中的统计方法、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统计方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的统计方法、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

第二,国内统计学学科研究概况。

“九五”期间中国统计界出现了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创未来的新局面。1996年10月,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概率统计学会、中国现场统计学会联合举办了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这是“九五”期间我国统计学术界一次盛会,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合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统计界在数理统计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结合方面、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方面、空间统计学及其应用方面、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与评价方面,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在统计学的应用方面,金融及证券理论研究方面、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应用方面、综合国力研究方面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九五”期间国内统计界主要有影响的研究可概括如下:

1.理学类统计学一级学科地位的确立

“九五”期间中国统计界关于建立和完善统计学学科体系的研究与争论异常激烈。统计界对“大统计”的认识通过大量探索已逐步趋向统一。所谓“大统计”是针对中国过去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医学统计等各学科领域的应用统计各自为政相对面窄而言。1998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将统计学列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是中国统计界“九五”期间的重大成就。教育部这项专业调整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指导思想下,将原来的504个专业调整到249个专业,50%以上专业被砍掉,然而统计学不仅保留,而且列入理学类一级学科,这是中国统计界广大理论工作者辛勤努力的重要成就,是中国统计界值得庆贺的大事,它的颁布对中国统计的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这一专业目录的确定为中国统计界长期的争论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统计学就是理学类统计学。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地位表明统计学既不是经济学的一个子学科,也不是数学的一个子学科,统计学就是统计学。尽管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目录确定为理学类一级学科,但统计界,尤其是中国高等统计教育界经济类统计学者反对者甚多。有的学者认为理学类统计学就是数学,只有经济学其中的统计学才是统计学。赞成者认为统计学就是统计学,理学类统计学与数学有着质的区别,经济学类的统计学已被中国实践证明是苏联的文科式统计学,根本不能代表作为方法论的整个统计学科。这一争论还将继续一段时间。

2.统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

“九五”期间中国统计界围绕与国际统计学接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统计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和中国统计出版社组织国内一流统计专家翻译出版了15本现代外国统计学优秀著作。这些著作令我国统计界不少学者大开眼界,从中汲取丰富的统计理论和方法,已在我国统计界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理学类统计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适用新专业目录的需要,国内高校的统计教师们编写了一批统计方法和应用的新教材。中国统计界在抽样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回归分析、指数理论、宏观经济建模等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统计数据无论是在国家制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中,还是企业制定营销策略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等科学研究领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用户对政府统计数据的内在质量以及数据的产生、提供过程的可靠性的期盼也越来越高。关于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近年来关注和研究的学者很多,发表的论文或报告已有近百篇之多。几乎每个省都设立了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课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还设立了“关于评估、改进和保证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从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上开展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评价与研究,主要从技术与方法上对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对改进、提高、控制、监测中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了一些研究和探索。但总体来看,现有的大多数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评说上,提批评的多,提实质性建议的少;指责体制的多,研究评价、改进、识别的理论与方法的少,大多数文献把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归结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问题。事实上,纵观北美、欧盟等许多国家的政府统计数据,无一例外地也存在数据质量问题,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是各国普遍存在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4.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的研究

“九五”期间关于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少发达国家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名著的翻译出版,中国统计方面杂志以及几次全国概率统计学术会议这方面论文的显著增加。风险管理与保险精算的研究不仅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更大地扩展了统计学方法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从引进国外理论已向我国的具体应用健康发展,保险精算的研究已由寿险领域向非寿险领域扩展,尤其是开始结合中国实际向社会保障领域有效延伸。

5.统计学在金融、证券领域的应用研究

1997年开始的亚州金融风暴,给亚州乃至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危机,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亚州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被国家领导核心重视,为统计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遇,在全国应运而生建立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管理中心、证券期货模拟实验室、金融数学系等。全国有不少统计学者成为研究金融、证券、投资的主力。从发表的论文来看统计方法研究金融、证券问题主要有:(1)有效投资组合研究。最为典型的是VAR技术的运用和具有异方差的时间序列模型技术的应用。(2)结构分析研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股票的投资结构、探讨股票涨跌规律、寻求证券市场发展与影响因素的关系。(3)金融安全概率的研究。有学者运用东南亚等国和中国的金融数据资料,结合金融安全给出预警概率,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风险防范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6.统计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是近年来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研究。我国学者在“九五”期间开始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通过刻苦努力紧跟这一领域的世界水平,在这方面我国学者所用的统计方法与世界水平相当,结合中国国情国力取得了重要成果。这方面有国民经济核算进一步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统计研究,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国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还有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中的应用,顾客满意度测量与评价的研究等。

7.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应用研究

“九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进一步完善。在内容上,以增加值和GDP为核心,已经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国民经济生产全过程、收入与分配、消费、储蓄、实物投资、金融投资、国际收支、资本和财富存量的变化等。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宏观调控发挥着积极作用。可喜的是已有一些学者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核算技术相结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8.统计方法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九五”期间,一股“ISO 9000”认证热席卷全球,质量体系认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所要求的供方质量保证能力和水平的标志。ISO 9000族标准中有许多要素涉及统计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我国已有近2万家大中型企业通过了认证。这方面的认证,对统计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我国不少统计学者找到了统计应用的现场,为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提高素质、扭亏增盈,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发挥了统计工作者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试验设计、ISO 14000和6个西格玛质量标准技术的推广对改进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9.抽样调查方法与应用的研究

“九五”期间关于抽样调查方法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的开展如火如荼。例如,交通部还建立了统计抽样调查系统。交通运输的大量统计数据已基本由抽样调查方法获得。全国许多行业对本部门关心的问题进行抽样调查,不少部门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公众调查,有的报刊还定期刊登公众调查的调查报告。我国90年代初成立了不少市场调查公司,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现在全国生存下来的公司经营状况不错。网上调查、电话调查在我国也健康发展。有关抽样调查的理论,如非抽样误差控制的研究也得到统计界的广泛重视。

10.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

空间统计学是近几年统计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其主要的应用包括遥感、国土资源估计、农业和林业、海洋学、生态学和环境观测。在遥感技术的应用中,得到的统计数据通常以网络的形式出现,而且这些数据受到大气效应、观测位置以及测量工具的影响产生误差,空间统计学的应用在于,针对这种特殊的数据,研究如何控制误差、如何建立模型、如何处理资料信息。在资源的估测中,空间统计学的应用在于,如何利用空间统计数据,估计资源的总储量、资源的地区分布、资源的开发等。在环境监测等领域也作了积极的探索。

11.高校统计学学科研究概况

“八五”期间有不少财经类院校把统计系改造成信息系、投资系、市场营销系等,统计学的发展与生存受到严峻挑战。“九五”期间高校统计学教师非常关心统计学的发展命运,广大统计学教师清醒地认识到统计专业如果仍然是苏联模式的修修补补,肯定没有出路。经过许多统计工作者的努力奋斗,教育部召集专家,研究讨论,把握大局、顺从事物发展规律、果断地将统计学列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是中国统计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重大决策,为中国统计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为了加强统计学一级学科的地位、提高统计学研究与应用的水平、早日赶上世界统计学发展的水平。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又设立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在2000年9月被确立为重点研究基地。这一基地是一个全国性应用统计研究的平台。它为统计工作者搭起了一座涵盖经济、社会、管理、人口、教育、心理、法律、生物、医学、国防等领域应用统计研究的平台,它可以以国内一流的软硬件条件吸引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和应用统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动统计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中国应用统计总体研究水平。这一研究基地的建设是中国统计界“九五”期间的一个重大成就,这一研究基地的有效利用和巩固发展是“十五”期间中国统计界的重要任务。

12.高校统计学学科的研究特点与优势

高等院校从事统计课程教学的教师,是我国统计学学科理论研究与应用普及的重要群体。高校从事统计学教学的教师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新知识快的优势,是我国统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高校统计教师的科研特点是注重基础理论与统计方法的研究,更加关注统计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绝大多数统计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由高校统计教师首先引入我国。全国性的三个统计学会中大部分的会员是高校教师,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培养统计人才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科研任务,无论是统计学学科以及与统计学有关的边缘学科的重点课题,还是各个领域的统计学应用,高校教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统计论文和出版的统计学著作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在中国统计学学科发展的实践中,高校教师在统计理论与应用普及中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3.高校统计学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虽然“九五”期间高校的统计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优秀成果,但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来看,我们还存在许多问题,距世界发达国家的统计理论与应用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存在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1)统计学一级学科体系的建设尚须完善。统计学被教育部专业新目录列为一级学科,这是统计学顺应历史潮流,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仍有许多统计教师认为理科的统计学就是数学,仍然不肯放弃苏联文科式的统计学,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应将统计学改回到原来的经济学下属的二级子学科。适应一级学科的学科内容及专业课程设置是急待解决的大问题,大多数院校的统计专业仍将“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商业统计、农业统计”等作为本专业优秀课程。与一级学科相适应的课程理所当然的是要加大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比重。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方法论学科,不是指标解释。加大数理统计与计算机的教学比重是中国统计学成熟的重要举措和主要标志。研究生专业目录及其学位点的设置也应考虑进一步规范。

(2)中国统计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统计实践的需求。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统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市场经济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更大,它要求更有效的挖掘出统计数据中信息和数量的规律性。统计学是处理统计数据的方法,对于统计数据所计算的平均数、百分数的计算是对统计数据的粗加工,是对统计数据的严重浪费,因为它与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东西相差甚远。但中国的统计教育除少数院校对统计专业进行大手术,放弃以小学算术为主的统计学原理教学,改造了几大经济部门统计外,绝大部分仍是苏联统计学学科模式的修修补补。可以预见,中国市场经济以及中国统计实践将淘汰坚持旧模式的统计专业,学生无人报考、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将是残酷的现实。

(3)高校统计专业教师急需培养和提高。一级学科的统计学首先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是以数学为基础。然而我国从事高等统计教育的教师,除少数院校的统计教师可以适应一级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外,绝大多数统计教师属于苏联的文科式统计基础,远远不能适应一级学科统计学的要求。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统计整体水平的提高,也是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遭到强烈反对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应加大改变力度,以战略眼光认真对待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的提高和培养。

(4)统计学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统计学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与传统的文科式统计学有着质的区别,它的研究与应用需要足够的经费保证。自然科学类青年项目的资助强度已达到十几万元,而统计学重点项目的支持强度才几万元。这严重影响统计学科研成果的深度和水平。既然是一级学科,就要向一级学科的各方面去努力。

(二)统计学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

“语言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是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学科。”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顾海良教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的观点。为什么统计学是最有前途的学科之一,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个判断对我国统计学乃至我国统计工作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统计学在我国是亟待发展和具有辉煌前景的学科,这样讲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20世纪后半个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统计学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统计学的发展已经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并由此产生许多新的学科,如人口统计学、历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等。统计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改变了原有单一学科发展的思路、视野和应用功能,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反过来,这种结合又促进了统计学的发展。但是,最根本的是统计学对人文社会科学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为一个大趋势还将在21世纪得到更充分的体现。第二,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经济时代的特征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但是,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所依赖的不只是信息处理手段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信息收集、整理的准确性,而准确的信息收集、整理离不开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因此,统计学对信息经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目前在中国,统计学的发展还处于“肢体不全”的状态。一说到统计,人们总想到的就是报表,而不是从学科角度认识它。实际上,统计学不仅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广泛应用,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中都有深入的应用。但在我国,统计学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还较弱。因此,统计学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余地越大,它未来发展的前景就越好。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全面,在高校,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火”,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统计学是大学里最受重视的学科,统计学发展得如何是衡量某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在这些国家,统计学是强势学科,而在我国,统计学仍是弱势学科,这个现状也表明了统计学在我国应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著,人们逐步认识到统计在信息时代中的重要作用。站在21世纪的起跑线上,统计工作的发展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以系统、科学的统计理论及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改革和创新的思维寻求突破,逐步筑起统计现代化之路。

统计是一门融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从基础数据的采集到综合处理,从数据的分析研究到最终服务于社会,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涉及层面之广,处理流程之严密,可以认为统计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以中等城市为研究对象,按照统计工作的规律,以系统工程的理论为基础去探讨建立现代统计系统,该系统可以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数据源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分析研究子系统和统计服务子系统。该系统涵盖并拓展了诸如加强统计队伍组织建设、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系统、繁荣统计科学研究、提供统计优质服务等方面内容。可以说,建立并衔接好这四个“子系统”,统计数据的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统计工作的效率才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的职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1.建立数据源子系统。准确、全面、及时地采集基础数据是开展统计工作之本。没有一个健全和高素质的基层统计组织体系,就不可能快、精、准地收集统计基础数据;没有高质量的基础数据,据此而从事的所有后续的工作,都将会是精力上的浪费并进而可能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因此,建立数据源子系统是现代统计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在巩固和加强市、县统计机构的基础上,重点要建立起镇、村级及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的数据源统计组织机构,各有关同级部门也必须建立自己的统计组织,由此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织、完整高效的统计数据收集的组织网络。各统计组织机构要配备充足的素质优良的统计人员,并保持其稳定性,应采用先进的数据采样方法、技术及装备,同时还要辅以统计法制手段来确保上报数据的质量。

2.建立数据处理子系统。当收集到纷繁庞杂的原始数据后,数据处理子系统就要启动。在该子系统中要实行“软硬兼施”。从应用和处理功能出发,在市级统计局内构建适度超前并有良好扩展功能的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及延伸至数据源子系统基层组织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就是数据处理子系统的硬件环境。而该子系统的灵魂在于软件,也就是说要下大力气开发应用于统计信息处理和网络信息平台的各种通用和专用软件,从而实现统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3.建立数据分析研究子系统。数据分析研究是对统计数据的深加工和精加工,是实现统计优质服务的基础,统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要有一批精通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专家参与该研究工作,使计算机辅助分析和人工智能分析充分结合。研究工作要紧密结合上级领导决策及制定有关政策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展开。

4.建立统计服务子系统。体现统计工作的价值关键在于服务。服务对象不仅局限于各级领导部门,也包括社会各界及各行各业。要逐步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大力开辟统计服务的新内容、新形式和新领域。以服务为导向,向前述的三个子系统及时反馈信息和提出新的课题,从而推动整个系统的高效运作。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现代的统计系统就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网络化运行和管理的庞大复杂的开环及闭环复合系统。随着统计方法制度改革的深化、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和统计组织机构的不断优化,统计的工作链将逐步缩短,各子系统就有可能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整个统计系统的综合效率就可以大为提高,统计工作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显要了。因此,在建设现代统计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应对各子系统的平衡发展以及系统的整体状况不断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寻找其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但需要强调的是,统计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在前面。

中国统计学的更大发展必然对我国的统计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就我国统计学界来讲,重要的是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树立先进的统计理念,或者叫作统计学的哲学理念。“统计就是图表”,这是计划经济遗留的陈旧理念。所谓先进的统计理念,是讲对统计学的功能作一个明确的判断,为什么人口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学科主要源于国外的发展,这是因为国外统计学的发展不仅仅研究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甄别及方法,而是有意识地将资料和方法服务于各学科和各领域,在促进这些学科和领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获得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