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著名经济学家(1 / 1)

(一)亚当·斯密

1.人物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经济学界鼻祖,英国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尔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色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亚当·斯密

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碍,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发挥最大效应。因而亚当·斯密相信自由贸易,坚决反对高关税。事实上他坚决反对政府对商业和自由市场的干涉。他声言这样的干涉几乎总要降低经济效率,最终使公众付出较高的代价。亚当·斯密虽然没有发明“放任政策”这个术语,但是他为建立这个概念所做的工作比任何其他人都多。

2.主要理论

(1)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通过剩余产品交换,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具体工序,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足够熟练的基础上方才可能。

(2)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定货物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货物换取另一货物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最大使用价值之货物,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问题。

(3)分配理论

亚当·斯密的分配论,是即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及土地地租自然率之决定理论。

亚当·斯密指出,尽管雇主拥有抑低工资的力量,工资仍有其最低水平,此一最低水平是劳动者必须能够维持基本生活,假定社会工人需求增加或工资基金提高,工资将高于最低水平。就另一角度言之,一国国富、资本或所得增加,将促使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则促进人口增加。

资本利润之高低如同劳动工资,决定于社会财富之增减,资本增加固可促使工资上涨,却使利润为之下降。亚当·斯密指出,假定商人投资同一事业,因为彼此相互竞争,自然致使利润率降低。

地租系指对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亚当·斯密认为,地租高低与土地肥沃程度及市场远近有关。

(4)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累积是大量进行分工必备的另一要素。分工的扩张与生产效率的提高跟资本的总额成正比。资本的累积必须在分工之前进行,因为分工需要使用许多特殊的设备与机械材料,都需要以资本来购取。分工愈细,工具的需要愈多,资本愈显得重要。透过分工过程,可增加劳动生产量,提高国民所得,增强国民储蓄意愿与能力。

(5)赋税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四大赋税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经济。

公平:一国国民应尽可能按其能力以支持政府,亦即国民应按其在政府保护下所享有的利得比例纳税。

确定:各国民应当缴纳的税捐,须确定并不得随意变更,缴纳时期、缴纳方法、应付税额,都应对纳税人清楚宣示。

便利:一切税捐,都应在最适合于纳税人的时间与方法收之。

经济:每一税捐都应善加设计,务使公民缴付国库以外,在他的财力上受到最少可能的冲击。

(二)大卫·李嘉图

1.人物简介

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代表作是1817年完成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大卫·李嘉图

27岁那年,李嘉图偶然机会读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1809年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黄金的价格》。从27岁到37岁,在这十年里,是李嘉图学习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期。这中间,他得到了英国当时著名学者、功利主义的创始人詹姆斯·穆勒的无私帮助,开启了他伟大的研究路程。

2.主要理论

(1)劳动价值理论

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核心就是下面一句话:“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根据这个理论,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工资)是一定社会中为维持工人生活并延续其后代通常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决定的,而利润则决定于工资。

李嘉图继承了斯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尺度的观点,批判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

(2)收入分配理论

李嘉图认为,收入分配状况是影响社会财富增长的关键因素。国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资本积累来自利润,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增长。按照李嘉图的观点,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3)相对工资理论

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到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到的地租相比较的工资。雇佣工人的相对工资下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中,工人阶级所占的份额下降,工人阶级与其他阶级收入差距拉大。

李嘉图还阐述了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认为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给工人的货币量,是工人获得的名义工资;工人用获得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是工人获得的实际工资。真实反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不应该是名义工资。

(4)利润理论

李嘉图认为,实际工资的增加会导致实际利润的降低,因为货物销售的毛利可分为工资和净利两个部分。在论文《论利润》中他写道:“利润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工资取决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取决于食品的价格。”

(三)马歇尔

1.人物简介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

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剑桥学派的创建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供给与需求的概念,以及综合边际效用学派的观点,提出均衡价格理论,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马歇尔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该书在西方经济学界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该书所阐述的经济学说被看作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续和发展。以马歇尔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2.主要理论

(1)局部均衡分析法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创始者,他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影响。他用上升的供给曲线和下降的需求曲线分析收入、成本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他认为均衡价格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的,竞争将促使实际价格回归均衡价格,需求关系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变动源于财富的变化、人口的变动、消费偏好以及相关产品价格和消费者预期。

(2)对弹性概念的阐述

马歇尔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弹性的概念和计算弹性的公式。他分析了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发现在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的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因此,马歇尔得出结论,在短期内,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内,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3)关注收入分配和贫困问题

马歇尔把贫困问题归因于劳动市场。在劳动市场里,非技术性劳动的供给由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所决定,即工资水平上升时,人口增加,从而劳动供给也增加。但对非技术性劳动的需求却因为机械化而持续减少。供给与需求这两种力量是非技术性劳动的工资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缺乏技能和谈判力量的工人只会得到较低的工资,这导致穷人的健康和教育水平无法提高,他们的儿女也会有同样的遭遇。马歇尔把解决贫困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他主张限制非技术工人的家庭规模和建立累进税制度,但不主张设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会。在宏观经济学方面,马歇尔采用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来解释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

(四)凯恩斯

1.人物简介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因开创了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而称著于世,被后人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的救世主”。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36年,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发表,被西方学者认为“凯恩斯是在致命危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时挽救和巩固了这个社会”。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如今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2.主要理论

(1)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用总量分析方法阐述了有效需求原理,他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的大小又主要决定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出现萧条和失业,主要是这些心理规律的作用所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凯恩斯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他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即,他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

(3)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主张政府对经济调控。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五)萨缪尔森

1.人物简介

保罗·萨缪尔森

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2009),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人。萨缪尔森在经济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被称为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萨缪尔森和他的导师汉森是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新古典综合派,实质上是将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其核心思想是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是《经济学》,还有《线性规划与经济分析》《经济分析基础》。

2.主要理论

把数学分析引入经济学研究。打开一本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多会看到各种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模型,数学家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也已司空见惯。可以说,今天的经济学早已和数学密不可分,而萨缪尔森正是把数学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

萨缪尔森的研究,涉及经济理论的诸多领域。他根据所考察的各种问题,采用了多种数学工具,使用了既包括静态均衡分析,也包括动态过程分析的方法,这对当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许多理论的发展。在一般均衡论方面,他补充并发展了希克斯关于静态一般均衡稳定条件,进一步发展了均衡的极大条件、均衡位移和提·查特莱尔原理,并举出了很有说服力的经济实例,说明数理方法的普遍适用性。

在福利经济学方面,萨缪尔森首先对所有在这一领域中创建各个学说的先驱者的著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然后,他建立起自己的新福利经济学,并和汉森为国家福利论的建立和在实际生活中实施,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论述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自庇古(一位伟大的古典经济学家)以来在福利经济方面少有的理论之一。

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萨缪尔森补充了比较优势学说的“赫克谢尔-俄林定理”,对贸易国之间的生产要素价格趋向均等的条件作了严密论证,被西方人士公认为“赫克谢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他论述了国际贸易对贸易国利益的影响,被各资本主义国家认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一项重要发展。由于萨缪尔森在经济理论界全面开创性的研究,麻省理工学院在1947年提升他为经济学教授。同时,美国经济学会吸收他为会员,并授予他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

(六)弗里德曼

1.人物简介

米尔顿·弗里德曼

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货币主义学派的创始人。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凭借在“消费理论分析、货币史和货币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成就”和“对经济稳定政策的错综复杂性的论证”。重要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消费函数理范》《资本主义与自由》《自由选择》。

2.主要理论

弗里德曼最知名的理论,是他提出的货币供给作为决定生产价值基准的因素,在根本上源自于货币供给量的主张。货币主义是现代经济学在货币数量理论的重要观点之一,这种理论的根源可以追溯至16世纪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学派,弗里德曼的贡献则是现代化了这种理论,将其推广为现代经济学的主流货币学说。

弗里德曼在1963年与Anna Schwartz合著的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检验了美国历史上货币供给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他们得出了惊人结论:货币供给一向是经济活动起伏的唯一影响来源。David Meiselman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几次研究显示了货币供给在决定经济投资以及政府开销在决定消费及生产总额上的角色是至高无上的。弗里德曼的观察研究和一些学说进一步推展了这种结论,主张货币供给的改变是影响经济生产的首要原因。

弗里德曼对于消费层面的分析也相当知名,亦即他在1957年提出的恒常所得假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这个理论被一些经济学者视为是他在经济学方法论上最重要的贡献。弗里德曼其他重要的贡献还包括了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以及他提出的失业率的自然比率的概念(1968年)。这些学说都与货币和金融政策在对经济的长期及短期影响上有关。在统计学上,他则创造出了知名的弗里德曼测试。

(七)罗宾逊夫人

1.人物简介

琼·罗宾逊

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1903—1983)(琼·罗宾逊夫人),世界级经济学家当中唯一的女性,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女性经济学家,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被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琼·罗宾逊夫人虽然未能获得经济学界的这一最高荣誉,但她被世人公认的最高成就是在J.R.沙克尔顿和G.洛克斯利合编的《当代十二位经济学家》一书中榜上有名。

2.主要理论

1933年,她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因之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30年代初,由她和卡恩等人组成“凯恩斯学术圈”,对于促进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形成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后,当时已是著名经济学家的罗宾逊高度评价了这一著作,并写了许多阐述凯恩斯理论的著作和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凯恩斯主义者。从20世纪50年代起,她投入了很大精力与经济理论界居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论战,有力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分配论的根基,同时,使她成了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在西方经济学界素以“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著称。她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也作过比较深入的研究,甚至提出了“向马克思学习”的口号。1973年她与约翰·伊特韦尔合写的《现代经济学导论》被认为是按照新剑桥学派理论观点阐述经济问题的一本入门书。1965—1971年任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

3.未获诺贝尔奖的遗憾

罗宾逊夫人本来应该有三次理论上的突出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1)创立垄断竞争理论,(2)发展补充完善凯恩斯理论,(3)创立新资本积累理论。而当年把持诺贝尔委员会的林德贝克等人反对罗宾逊夫人的左倾和社会主义,一直不将奖项颁给罗宾逊夫人。

1983年当罗宾逊夫人去世时,就连她学术上的对手萨缪尔森写的悼念文章中还为她鸣冤叫屈。自此,在对罗宾逊夫人的追忆中,除了她天才的思辨、卓越的成绩、犀利的文风以及坚韧的性格之外,还多了两个前无古人的特征:(1)她是迄今为止所有伟大经济学家中唯一的女性;(2)她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中应该获得而没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