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对子言传身教(1 / 1)

袁雪芬是我国著名的越剧演员,浙江嵊县(今嵊州市)人。袁雪芬1933年进入四季青科班学习正旦,1945年成立了以她为首的雪声剧团。1946年她演出了根据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获得成功,影响很大。1949年,袁雪芬担任华东越剧实验团团长。1953年她与范瑞娟合作主演的戏曲电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袁雪芬的表演和唱腔以柔婉、细腻、朴实、深刻见长,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被称为“袁派”。

作为一名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家,袁雪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中,袁雪芬被隔离审查,关进“牛棚”,那时她的三个孩子都很小,老大才九岁,老三才刚出生不久。1973年,袁雪芬被释放回家,老三已经七岁了,她站在孩子们面前,看着三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孩子,不禁心里酸痛,泪水涌满眼眶。作为一个母亲,应当怎样给孩子弥补曾经失去的母爱?袁雪芬暗自问自己。这几年孩子不在父母身边,过着如同流浪的生活,失去了母爱,因此,帮他们医治心灵上的创伤才是真正的母爱。

1974年,袁雪芬的大儿子初中毕业了,因为母亲的“问题”,他不能参军,不能入团。按照当时的政策,他本可以分配在上海工矿工作,可偏偏把他分配到农场,对此孩子苦闷极了。对于“四人帮”搞的株连,袁雪芬十分愤慨,连声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长不了!”同时,她又将儿子拉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到农场去,没有什么不好,只要好好工作,好好劳动,能在农场干上一辈子,就是有出息。”在艰苦的磨炼中,儿子政治上不断提高,学习上不断进步,1978年考上了大学。袁雪芬这时又再三嘱咐他,要树立远大理想,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普通劳动者。

十几年来袁雪芬多次到日本、德国等地访问,可她没给孩子们带回一样奢侈品,而是将节约的外汇上交国家。其实,她何止上交了一点外汇,她还将几十年的积蓄二万六千元和落实政策后补发的一万多元工资,经与孩子们商量,全部交了党费。她对孩子们说:“旧社会,我只知道清清白白做人,今天,我希望你们要做一个有觉悟的人。现在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妈妈是共产党员,就应该为国家分挑担子。你们将来都应该靠自己的劳动去换取幸福的生活。”

袁雪芬就是这样用自己美丽的心灵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也做一个有美好心灵的人,做社会的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