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云南彝良人,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正如斯诺夫人尼姆·威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所述的:“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中国人对他都会感到亲切。他是中国人所爱的关帝型的英雄,是一个智勇兼全的人物。”
罗炳辉的女儿罗镇涛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罗炳辉夫妇为了更好地投身革命,便把她托给南昌城里一位姓俞的妈妈抚养。1937年,他们夫妇随周总理到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期间,派人把镇涛和俞妈妈接到武汉。罗炳辉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常把女儿抱在怀里,给她讲革命故事,也向她解释自己不能亲自抚养她的原因。后来,镇涛被送到武汉进步人士办的一所小学念书,罗炳辉晚上经常检查女儿的功课,给女儿讲读书的重要,教育她要认真学习,再三向女儿说明,要救国就要懂马列主义,要有科学文化知识。
1946年初,罗炳辉在华东战场由于过度疲劳,行军时从马上摔下来,失血较多,生命危急。他急电请朱德设法送镇涛回山东见面。临行前,毛泽东地抚摸着镇涛的头说:“告诉你爸爸,他对党和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要他一定把身体养好,党和人民需要他做更多的工作。”两天后的夜晚,罗炳辉回来了,镇涛迫不及待地扑向爸爸。罗炳辉坐在女儿对面,要好好看看她。他叫警卫员多点一支蜡烛,以便看得清楚些。当镇涛如实转达了毛主席和朱总对他的问候和关怀时,他很激动,立即给毛、朱各写了一封感谢信,简述身体状况。当听女儿说起在延安得到朱德、康克清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时,他教导女儿说:“要记住,这是革命前辈对你们下一代人的爱护,可不能辜负前辈的培育啊!”
有一天,罗炳辉拉着女儿的手,让她看自己的“宝贝”。原来,这是两只用煤油桶改制的铁皮箱。他小心地打开箱子,指着里面的信件、笔记本和各种资料,说:“这里面的资料,是我每次战役前的作战方案和战役后的经验总结,它是指战员们奋斗的结晶。这两箱东西随我南征北战,保留至今。以后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就把这些资料作为我留给你们的遗产。将来协助组织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也算我对党的一点贡献。”
回到父亲的身边很幸福,但重新分离的痛苦总是笼罩着小镇涛的心。有一次女儿问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自己的家?你再不会把我送走了吧!”爸爸心痛地摸着女儿的头说:“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愿让你离开,但为了使全中国的孩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就不得不暂时牺牲个人的幸福。战争还未结束,人民还在苦海之中,共产党人不能先考虑自己的安乐。孩子,我们必须坚信共产党一定会在全国取得胜利。到那时,我们和全国人民一样都会有自己幸福的家庭。”
为了对镇涛进行思想上和文化上的教育,罗炳辉亲自把女儿送到山东大学预科学习。当时入学等于参军。镇涛的班主任许刚同志送来了新四军军装,罗炳辉看到女儿穿上军装后,非常高兴。他嘱托许刚对镇涛从严要求。镇涛第一次过集体生活,很不习惯,加上过去在养父家生活好,一下不适应,特别是咽不下大葱蘸酱的高粱煎饼。学校看镇涛年龄最小,处处都照顾她,让她吃病号小米饭。罗炳辉得知这些情况后很生气,他说送镇涛去过集体生活,就是要克服她的娇气。他命令女儿以后不许吃病号饭,不许要求任何特殊照顾。镇涛不想离开父母,一直渴望和亲人团聚,不料爸爸却这么严厉地批评自己。她一气之下生了场大病。罗炳辉心疼地到医院看望女儿,他承认自己要求太急了。他说:“我希望你能学点真本事,否则,老一辈打下的江山谁来建设?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很早就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没有读书的机会。十六岁就离家,后来才找到了党。现在又要开始内战,我希望你早日锻炼成才。”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镇涛终于能严格要求自己了。
形势急转,罗炳辉又要到前线指挥战斗。在女儿送爸爸出征的时候,罗炳辉怀着对云南老家的无限怀念,向镇涛讲述着彝良的山山水水如何美丽。他怀念着家乡的人民,更怀念自己被旧社会折磨死的父母。他说:“如果我活不到全国解放,你一定要回老家去为你祖父祖母扫墓。问候乡亲们!”
小镇涛为了爸爸的期望和要求,在艰苦的环境里严格磨炼自己。她所在的学校经常转移,有时候每天行军六十多里,她的脚上打满了血泡,感染化脓,可她还是坚持自己背包负重,不要任何照顾。
“怜子如何不丈夫”,罗将军的爱女之心是令人感动的,但他对女儿的要求和教导更令人钦佩。他是在身体已经相当衰弱的时候与女儿诀别的,他也许深知自己不可能回来了,他最后的话是教育女儿要努力,要敢于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