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观察实验”教子法(1 / 1)

陈鹤琴,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浙江上虞人。1914年陈鹤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8月公费留学美国,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戴克等著名教授,获教育硕士学位。1919年8月他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1920年,陈鹤琴喜得长子一鸣,他以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长达808天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在该书中,陈鹤琴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怎样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学的说明和指导,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此后,他曾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乡村师范学校,筹建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而不喜欢听恶言,很容易受激励而改过。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玩。他考虑后,决定用积极暗示法去指导一鸣。他对儿子说:“这是很脏的,有气味,我想你一定不要的,你应该要一块干净的。你到房里去向妈妈拿一块干净的。”他用激励法教育一鸣,一鸣一听见爸爸奖励他,就连忙跑到房子里去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很高兴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陈鹤琴总结、推广一种游戏式的教育法。有一次,陈鹤琴先生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让妻子把女儿秀稚放在摇椅里。正预备要替她拍照时,哥哥一鸣却捷足先登,爬到椅子里去,也要爸爸替他拍照。陈先生再三劝说他总不肯出去。后来陈鹤琴笑嘻嘻地对一鸣说:“一鸣!你听着!我叫一二三。我叫‘三’的时候,你就爬出来,爬得愈快愈好。”一鸣看见爸爸同他玩,他很高兴地答应着。歇了一歇,陈先生就叫起来,说到“二”的时候,他一只脚踏在椅子的坐扳上,两只手挨在椅子的边上,目光闪闪地朝他爸爸看着,等到爸爸说到“三”的时候,他就一跃而出,以显示他敏捷的样子。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很喜欢游戏的。做父母的如果能够利用他的这种心理,以游戏式的方法去教训他,他没有不喜欢听你的话的。

陈鹤琴有一句名言:今日之孩童即他年之成人。今日之孩童不能顾虑他人的安宁,则他年之成人即将侵犯他人的幸福。

一天,一鸣早晨醒来就吹洋号,陈先生低着声对他说:“不要吹!妈妈、妹妹还睡着呢。”一鸣一听见爸爸低声说话,就不吹了。平时,妹妹在房里睡熟时,陈鹤琴夫妇进去必定踮着脚走,说话也低着声,而且常常对一鸣说:“妹妹睡了不要作声。”这样的教育使一鸣也能推己及人了。有一次陈鹤琴先生吃中饭后,在客厅里打盹。一鸣进来对他母亲说话,一看见爸爸睡觉,低着声对母亲说:“爸爸睡了。”就不作声了。陈鹤琴说,做父母的常常以顾虑别人安宁的话说给小孩听,而且做给小孩看,所以小孩也能顾虑别人的安宁了。

陈鹤琴观察儿子一鸣的个性发展中,发现他两岁零五个月左右开始作伪。他平常吃饭的时候,常常不肯系围巾,但并无作伪现象。有一次吃饭以前,他母亲把围巾替他系上,他就喊叫说:“痛的,痛的。”喊时把围巾拉下。拉下以后,陈鹤琴又把它系上。他就大哭,而且再把围巾拉下。后来陈鹤琴把他抱到房里,把门关着。他哭了一会不哭了,抱出来,仍然替他系上,他也不拒绝了。陈鹤琴从此得了一个经验:喊痛不生效,继之以哭,总而言之,他用种种方法要去达到他不系围巾的目的。父母哪能姑息小孩子的作伪?

陈鹤琴观察别人的小孩和自己的小孩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以哭来要挟是小孩子的惯技,非但不雅观,而且是不好的习惯,所以做父母的应当毅然拒绝。

有一次,陈鹤琴同一鸣玩秋千。家里要吃饭了,陈鹤琴说:“一鸣,要吃饭了,吃了以后再玩。”一鸣坚持不肯,始则求爸爸,求之不得,继之以哭,哭得不够就垂在秋千架上撒野了。又有一天,在吃饭以前,一鸣要吃糖,他祖母拿了一颗来给他。陈鹤琴不答应,不许他吃,他就躺在地上大哭。一家人在这两次以哭相挟中,都不去理睬他,他要哭就让他哭,他要撒蛮就让他撒蛮。后来他无计可施,只得不哭了。陈鹤琴说,其实小孩子稍微哭哭是不要紧的。他“一哭不遂”,以后就不会以哭来要挟了。

孟子曰:“欺之以其方,虽君子亦不免。”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的作伪和以哭相挟,既可以欺父母,就不妨欺别人;既可以作伪要挟于家庭,就不妨作伪要挟于社会,一定要禁止小孩子的作伪和以哭相挟。父母要在实践中从小培养他们克服自身的弱点,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