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的教子与爱子(1 / 1)

冯玉祥,原名基善,字焕章,安徽巢县人,民国时期爱国将领。他早年加入北洋军,讨伐张勋复辟,发动北京政变。后来脱离直系军阀,参加北伐。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主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48年在黑海不幸乘船遇难,他的骨灰被安葬在泰山脚下。

冯玉祥出身贫寒,后来虽逐渐升迁,但并不忘记根本。他要求每个孩子必须学会洗衣服、缝补衣服,学会木工和耕地,女孩子还要练习刺绣。他在泰山读书期间,分给每个孩子一小块地,让大家耕种。他只要发现孩子们犯懒,就会说:“少爷、小姐是废物,不要做废物点心。”冯将军没有给子女留下什么财产和特权,他在遗嘱中写道:“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的。”

冯玉祥小时候只上了一年私塾,深知没有文化的苦处,所以对子女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他规定每个孩子每天得写一百个大字和五百个小字,并常对他们讲他小时候买不起纸笔,就用一根细竹管,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稀黄泥汤在洋铁片和砖上练字。他特别重视记日记,对子女也是如此,他在给长女冯理达的爱人罗元铮同志的临别赠言中写道:“必须细心地恒心地写日记,并且万不可间断,越详细越好。”冯将军还要求孩子们画画、背诗。每天,吃饭时如果饭粒掉在桌子上,做爸爸的就会和孩子们一起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然后再把饭粒捡起来吃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冯玉祥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从国外归来,参加父亲领导的抗日部队。洪国在留学期间和一个日本大佐的女儿相爱,回国后,他和这个日本姑娘依然情书往返,红线遥牵。冯玉祥知道后,对儿子的这种行为大为不满。他觉得,中日交战期间,身为军官的冯洪国继续写情书很可能因此泄露国家机密。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可儿子连这个道理都不懂,他越想越气。一天,当冯洪国有事来看他时,他不但狠狠地批评了儿子一顿,还命令士兵把儿子捆绑起来,用棍棒打了一顿,然后又让他离开南京到北平29军任职。

冯玉祥怒打爱子的事传开后,部下将士对冯玉祥这种大义凛然、严以教子的精神都十分钦佩。然而,冯洪国却觉得自己有点灰溜溜的。他写信给父亲,说感到自己以后没脸见人了。冯玉祥及时对儿子作了复信,又继续晓以大义,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曾告诉你古时候辕门斩子之故事……由此见先贤之先公而后私,又可见非如此不能使大家知道国法人情不能兼顾之道。决非宗保之父无父子之情,更非宗保之父不给宗保留脸面也。此中重要之点,尚希吾儿读书之时,看戏之时,得此深刻的教训,以期有益于你的为人和立身也。你觉得无脸见人,便是你‘知耻近乎勇’的好关键,希望你时刻知道,若做错了事,人家就要看不起你,如此则不可不谨慎小心也。”

冯洪国看了信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来挺起腰杆来,积极投身到全民抗日的战争洪流中去了。

那么,冯玉祥将军究竟怎样对待自己子女的恋爱婚姻呢?我们先看冯将军1938年9月的一首《示女》:

爱女弗伐,今日出嫁。

美言几句,赠尔记下。

切戒性躁,免生悔恼。

次戒多言,免讨人烦。

凡是恭敬,有人尊重。

遇事谨慎,免人谈论。

真诚不虚,作人根基。

勤俭耐苦,天助自助。

有学有德,平民生活。

小姐太太,害人自害。

夫妇和睦,一生幸福。

国与社会,均得其惠。

冯将军不包办子女婚姻,也不讲什么门第。女儿冯理达,1944年在四川成都的齐鲁大学医学院上学期间认识了正在华学大学文学院学习的罗元铮。理达写信告诉妈妈后,妈妈从重庆来到成都,与小罗谈了一晚上,很满意他的政治倾向,并不在乎罗家与冯家门不当户不对。在理达与元铮订婚后,冯玉祥夫妇也只是送给他们一套《鲁迅全集》。1946年,理达随父母来到美国西部,冯将军在当地团结华侨,进行反蒋活动,理达为父母做饭、洗衣、开车,还要做接待工作和看电话。为了不影响理达完成学业,冯将军叫小罗设法来美国。1947年,小罗冲破阻力,以红十字会难民的身份来到美国的时候,正好中国共产党在美国支部的负责人请冯将军到东部去,团结华侨和青年,成立“和平民主同盟”。冯玉祥决定带冯理达和罗元铮同行到美国东部去。1947年9月28日,冯夫人从柏克莱开车送冯玉祥三人东行。路上,她考虑女儿、元铮协助冯将军工作,没有结婚,很多事情不方便,就临时决定他们立即结婚。当时,冯将军让车停在马路上,找了一个街心花园,请路人为他们四人合影留念,就算举行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