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湖南湘乡人,清朝道光进士。同治年间,他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历任两江及直隶总督。因他生前曾统率湘军,镇压太平军,百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从“勋高柱石”的“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谁,都对他的学问和才能,特别是教子的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曾国藩教子的许多经验集中地反映在《曾文正公家训》一书中,这本书收集了他写给两个儿子的三百三十多封家信。概览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教子有许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第一,对于子孙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
曾国藩在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九月给次子纪鸿的信中说:“凡人多望子孙成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反复告诫儿子:“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同时,他要求儿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这样,他就感到很高兴了,“夜得甘寝,此外别无所求矣”。曾国藩重权在握,地位显赫,却不要求儿子成龙成凤,深怕儿子成为“衙内”式的花花公子。他教育儿子读书明理,戒奢华,习勤奋,这种“爱之以其道”的精神是很有眼光的。
第二,绝不允许子女谋求特殊化,要戒骄戒奢。
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十一月初五,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皆戒之,至嘱至嘱。”意思是告诫儿子戒骄戒奢。奢与傲是世家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不一定穿着华贵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品才是奢侈,皮袍呢褂到处都是,习惯于仆人随从鞍前马后就是奢侈;嘲笑质朴的乡下人,对雇工大呼小叫就是傲气。京城的子弟变坏,没有不是从骄奢开始的,所以希望孩子们千万要戒骄戒奢。曾国藩对儿子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对儿子“靠先辈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的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告诫儿子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于女儿和新嫁进门的媳妇,曾国藩也要求她们不要因为是富贵子女就不乐于操劳,一定要经常下厨房做饭,纺纱织布,不要懒惰。他还告诫家人,在家门外挂匾,不能写“侯府”“相府”等字样,不要有官家风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七月,曾国藩的次子纪鸿回乡参加科举考试,他料到自己官爵显赫,儿子到省城后难免会遇到巴结讨好的小人,于是及时写信教育儿子考完试之后马上回来。他还要求儿子对人要恭谦,交友要谨慎。曾国藩的这种教子思想是很可取的。
第三,教育子女时不但要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
曾国藩在读书或做人方面,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经常以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去感染教育儿女。他对儿女说:“我在朝廷做官二十年,不敢稍稍沾染一些官宦习气。饮食起居,都坚守着清贫朴素的家风。”平时虽然军务繁忙,但曾国藩从来都不间断读书、写字、研究学问。对待亲戚朋友邻里,他从来都是“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吊”。这些做法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儿女们。
由于曾国藩教子有方,他的两个儿子都长大成才了。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学贯中西,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中俄伊犁谈判中,他毫不屈服,捍卫了民族利益。次子曾纪鸿,虽不幸早逝,但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不仅儿子个个成才,曾国藩的孙子辈和曾孙辈也涌现了一批诗人、学者、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