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爱子有道(1 / 1)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年间,郑板桥中进士,曾担任过山东知县,因请赈灾民而冒犯了豪绅,为上官训斥,后罢官回乡。郑板桥擅长诗词、书画、诗书,人称“三绝”。他所画尤以兰、竹、石最为精妙。他作字如写兰,写兰如作字,因此被称为扬州“八怪”之冠。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入行楷,自称为“六分半书”,他的诗词文章多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著有《郑板桥全集》。

郑板桥五十二岁才得一子,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他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

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那时,他将儿子托付给弟弟养育。通过书信往来,他反复向弟弟讲解什么是爱子之道。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他认为,富贵人家请师傅教弟子,的确做得很好,但立志有成者,多出于贫穷的人家,富贵人家的孩子反而学无所成。其原因大概主要是富贵足以使人愚蠢,而贫穷却使人有志气而且使人更聪明。”为了使儿子懂得如果天下没有农夫那么整个世界的人都会饿死的道理,从而了解农民的疾苦,他特地抄了八首五言绝句,录在信末,让弟弟教给他的儿子。这些诗,全是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实际上就是要使孩子懂得做一个好人必明之理。

郑板桥平生不喜欢笼中养鸟,他认为这很不近情理,因此,他不喜欢孩子们做发系蜻蜓、发缚螃蟹之类残害生灵的游戏。有一次,他在信中关照弟弟说:“虽然要让孩子嬉戏玩耍,但要使其增长忠厚的性情,驱除他残忍的人性。”他就是这样从各个方面来陶冶孩子的性格的,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不放过。

郑板桥平时也很重视尊师爱友的教育。他认为“请师傅,待同学,都不可以不慎重”。老师不一定都是海内名流、一方之秀,作为家长,倘若明里暗里讲老师的不是,就会使老师心里不安,教书也不能尽心。孩子也可能会由此不尊敬老师,对学业漫不经心。

郑板桥还要求自己的孩子平等地对待同学,并且要乐于助人。他在家信中关照说:“纸笔墨砚,我们家里有的,应该不时地分给同学。在帮助贫家子弟时,不可以有‘恩赐’的观点,而应该体察他们的困难,真心在‘无意中赠予’。”他还告诉弟弟,对孩子和家中仆人的儿子也要平等对待。

郑板桥对待子女就是这样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今天有的父母过分地宠爱、照料孩子,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的寄生生活,这不是真正的爱护子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的家长会培养孩子的依赖和惰性,泯灭他们的进取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