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雅的离开带走了张爱玲全部的希望,她又回到了一个人的生活,能不开口的时候肯定不会开口,能不吃饭的时候也不吃饭,整个人就像一个皮球,不管你怎样敲打她,她都不会给你任何的回应。
这时出现了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夏志清,他也是帮助过张爱玲为数不多的贵人之一,赖雅去世后,是他将张爱玲带出了绝望。
夏志清,江苏吴县人,生于上海浦东,中国文学评论家,教授。夏之父为银行职员,夏于1942年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时,已大量阅读了中国文学名著。1946年9月随长兄夏济安至北京大学担任助教,醉心于西欧古典文学,因研究威廉·布莱克档案论文脱颖而出,取得留美奖学金至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
在纽约州立学院任教时,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也奠定他学者评论家的地位。1961年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席。2006年7月,当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是该院成立以来当选时最高龄的院士,夏志清表示“好像在做新娘子”。
对于张爱玲,夏志清是打心眼里敬佩的,他曾在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花了比鲁迅还多的大篇幅来赞美张爱玲,他甚至称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在张爱玲和赖雅无数次生活困顿到揭不开锅的时候,都是夏志清对他们伸出的援手,赖雅去世后,疾病和贫穷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张爱玲,为了帮助张爱玲解决金钱上的问题,夏志清把张爱玲推荐到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当高级研究员。
柏克莱加州大学以薪酬待遇优厚出名,除了基本的工资外,还有相关的版税会分到个人的头上,张爱玲眼前的困顿是解决了,可是她依然开心不起来,因为已经没有人可以分享她的快乐了。朋友已经远走,爱人也已经化成了荒芜,再多的钱也不能融化掉她内心的冰冷。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叫陈世骧。陈世骧(1912-1971),字子龙,号石湘。祖籍河北滦县,既有扎实的国学根底和古诗学修养,又兼通西洋诗学及文艺理论,中西贯通《陈世骧文存》是著名留美学者陈世骧唯一的中文论集,除了《法国唯在主义运动的哲学背景》发表于四十年代末,其他均作于五六十年代,从中可以窥见陈世骧的治学路向和至今仍感鹇独到的学术见解。他离世后,夏志清以为遗憾的是,陈世骧“千古文章未尽才”,虽然发表了一些文章,但是这些文章跟他肚子里面的学问见解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
陈世骧交给张爱玲的任务,就是让她收集并分析研究中国共产党主政大陆后涌现出来的新词和专用词汇。本来以为张爱玲可以轻松地完成这项任务,却不想没有按照他当时预设的路线走,张爱玲似乎对这份工作并不怎么上心,一年半的时间里,她工作汇报的词汇特别少。
陈世骧曾经做过努力,想邀请张爱玲尽快地加入他们,他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请张爱玲参加他们组织的各种聚会,不过都让张爱玲拒绝了,就连专门为她举办的家宴,她都不放在心里。陈世骧的心里有些失望。平时想找到张爱玲就更难了,她的工作时间完全和别人错开了,五、六点钟别人下班的时候,她才缓缓而来,等别人上班了,她再顶个大黑眼圈回家补觉,没有办法,大家也只能任她去了。
其实,张爱玲并没有把研究中心的任务放在心上,这个时候她在研究《红楼梦》,在香港撰写的《红楼梦》剧本是她一直以来的遗憾,她一直后悔,如果当时那个剧本被拍成了影视,赚了足够的钱,是不是赖雅就不会那么快离开自己了?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她真的很喜欢《红楼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薪酬待遇很高,她的吃穿住行都不再是问题,而且这里资源十分丰富,上下班的时间又不受限制,研究《红楼梦》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了。
事实上,她也这样做了,终于在她的苦心研究下,《红楼梦魇》正式和大家见面了。不过文学上的成就并没有让陈世骧刮目相看,对待这个性格怪异,不服从管教的下属,陈世骧还是下达了开除的命令。
还未开除前,张爱玲还有几位同事,分别是陈少聪、刘大任、宋楚瑜。陈少聪在《与张爱玲擦肩而过》一文中写道:“她经常目不斜视,有时候面朝着墙壁,有时朝地板。只闻窸窸窣窣一阵脚步声,廊里留下似有似无的淡淡粉香。”
被开除回到家的张爱玲依然我行我素地缩在自己的壳子里,没想到却被一个突然来访的大学生水晶敲开了心房。一开始,对于水晶的到访,张爱玲是拒绝的,拒绝几次后,也就屈服在了这个孩子倔强的脾气下。
进门口的水晶,丝毫没有任何的胆怯,和张爱玲神情自如地探讨起文学来,两个人相谈甚欢,那次见面足足有七八个小时。后来水晶回忆起张爱玲的笑声称:“她的笑声听来有点腻答答,发痴嘀嗒,是十岁左右小女孩的那种笑声,令人完全不敢相信,她已经活了半个世纪。”他还说:“我想张爱玲很像一只蝉,薄薄的纱翼虽然脆弱,身体的纤维质素却很坚实,潜伏的力量也很大,而且,一飞便藏到柳荫深处。”
时间仍静静地流淌,水晶同学走了以后,张爱玲又缩回到了自己的壳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