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天才或蠢材。所有的成功都是努力的结果,天才也需要后天的磨炼。生命不排斥努力,它需要辛勤的汗水来浇灌,只要勤奋就可以换来累累硕果。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苦家庭,只念过初中,20岁时左腿因病致残。他不畏艰难,勤奋自学,终于走进了金碧辉煌的数学殿堂,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世界“绝对第一流的数学家”。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这是华罗庚教授最喜欢的一句格言。他虽然聪明过人,但从不提及自己的天分,而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与“积累”作为成功的钥匙,反复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他们学数学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经常锻炼自己。
而华罗庚教授的经历就是“勤奋出天才”的最佳范例。
1929年对于华罗庚来说,是生命旅程中最不寻常的年头。这年他得到了一份工作——在金坛县中学当会计兼做数学教员。这对初中毕业又无钱继续读书的华罗庚来说,实在是太难得了。不久,他又娶了一位秀丽端庄、勤劳贤惠的妻子吴筱元,全家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谁料想,几乎就在这同时,厄运也在悄悄向华罗庚逼近。
这一年,金坛县瘟疫流行。一天华罗庚下课回到家中,吃了两个汤圆,忽然觉得浑身发酸发冷,便支持不住,一头倒在**。一测体温,竟然高达42°。接着,华罗庚便昏迷不醒并且说胡话,全家人顿时乱作一团。
医生看过华罗庚的情况后摇了摇头,让吴筱元准备后事。死亡的判决书没有动摇一家人挽救他的决心。金坛县的医生无能为力了,他们便当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从别的地方请名医。就这样请一个不行,再继续请另一个。
整整半年过去了。一天,华罗庚的左手小指头忽然肿起来了,然后又嚷左臂疼,接着是左边的半个身子、左腿疼得不能动弹。后来,疼痛倒是消失了,但疼痛部位的肌肉却都腐烂了。吴筱元便给他用药敷,慢慢地伤口愈合了。经过妻子日日夜夜的精心照料,华罗庚的病情渐渐地好起来了。不过,由于伤寒病菌侵袭了他的关节,左腿关节粘连变形、弯曲了。年纪轻轻的华罗庚,就这样成了瘸子……
他拄着妻子为他找来的一根拐杖,迈着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圆和切线的运动”的艰难步履,开始了新的,也是更漫长、更艰辛的人生之路。
病后的华罗庚,从妻子愁苦的面容、女儿饥饿的啼哭中,察觉出了家计的窘迫。于是,他拖着瘦骨嶙峋的身子,重新回到了学校。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竟有人向教育局告状,说校长任用没有学历的华罗庚做教员是个错误。校长为此愤然辞职离去,华罗庚的教员自然做不成了。好在新校长是位很通达的人,继续让他留在学校做会计。华罗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奋工作,晚上不顾残腿钻心的疼痛,在昏黄的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的王国中,决心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功夫不负苦心人。1930年的一天,华罗庚收到上海寄来的刚刚出版的《科学》杂志第15卷第2期。他急忙用颤抖的双手翻开,《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大标题和“华罗庚”3个字赫然映进他的眼帘,他顿时热泪盈眶。
这是他病前写的一篇论文,也是他第一次发表的这篇论文,对他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久,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看到了这篇论文,如获至宝,立即四处寻问作者的身世经历。
1932年秋天,华罗庚应邀来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上了数学系的助理员。从此,华罗庚如鱼得水,更加勤奋。
后来华罗庚又经历了两次磨难,但他都凭着一股勤奋、努力、执著的精神,坚强地挺了过去。靠着勤奋,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教育家,所写名著《堆垒素数论》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连爱因斯坦也写信说:“你此一发现,为今后数学界开了一个重要的源头。”华罗庚已经被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列为当今世界88个数学伟人之一。
辉煌来自于耕耘,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化,最后却成长为一流的数学家,可以想象得到,在这辉煌的光圈背后,华罗庚付出了多少辛苦。勤出成果、出智能,无数实践证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得到成功。可以说华罗庚之所以能成为第一流的数学家,就在于他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的时间越长,下的工夫越深,所学的也就越精。华罗庚不是天才,只是他用勤奋换来了天才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