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内心澄净,一枝梅花春也浓;倘若内心出了问题,尽日寻春也枉然。我们不必抱怨,不必叹息,更不必焦虑。只要我们能够从内心入手,发现自己,让心灵觉悟,那么我们就能改变命运。明代的时候,有一个叫袁了凡的人。
一天,他在慈云寺里遇上了一位姓孔的老人。老人长须飘然,仙风道骨。经过一番交流之后,袁了凡就把老者请到了自己家中,母亲说:“好好接待孔先生,让他给你算一算命,看灵不灵。”结果,孔先生算他以前的事情丝毫不差。
孔先生告诉他:“你明年去考秀才,要经过好几次考试。先要经过县考,县考时,你考中第14名;县上面有府,府考时,你考中第71名;府上面有省,省考时,你考中第9名。”第二年,他去参加考试,果然没有错,孔先生都算准了。
于是,袁了凡又让孔先生为他推算终身的命运。孔先生告诉他:“你某年应考第几名,某年可以廪生补缺,某年可以当贡生。当贡生后,某年又会去四川一个大县当县令,3年半后,便回到家乡。在53岁这一年的8月10日丑时,你将寿终正寝,可惜终身无子。”袁了凡将这一切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并且铭记在心。
令人称奇的是,以后每次考试的名次都与孔先生所算一致。
从此以后,袁了凡真的明白了,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贫富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不能强求。命里没有的,怎么动脑筋、怎么努力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用多想,也不用怎么努力,自然就会有。于是,他认命了,无求、无得、无失,心里真正地平静了下来。
他当了贡生以后,在北京住了一年,终日静坐,毫无想法,也不读书写字,真可谓心如止水。因为他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想也没用,所以,他什么都不想了。
己巳这一年,袁了凡回到南方,去朝廷所办的大学——南京的国子监游学。未入学之前,他到南京栖霞山拜访了著名的云谷禅师。他与云谷禅师在禅堂里对坐,3天3夜都没合眼,依然精神饱满。云谷禅师暗暗称奇,心想:如此年轻之人,怎么会有这么高深的定力呢?真是难得!难得!
于是,云谷禅师问道:“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有杂念和妄想。你坐在这里3天3夜,我没有看到你有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呢?”
袁了凡回答道:“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20年前,有一位姓孔的先生早就算定了,我一生的吉凶祸福、生老病死都是注定的,还有什么好想的呢?想也没有用,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云谷禅师笑了笑,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一位定力高深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俗子。”
袁了凡向云谷禅师请教:“此话怎讲呢?”
云谷禅师说:“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被注定呢?这是因为人有心、有妄想。人如果没有了心、没有了妄想,命运就不会被注定。你3天3夜不合眼,我以为你抛开了妄想,没想到你仍有妄想,这妄想就是——你什么都不想了。”
袁了凡问道:“既然如此,那么按照你的说法,难道命运可以改变吗?”
云谷禅师说道:“儒家经典《诗经》和《尚书》里都说过这样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的确是至理名言。任何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心性决定的,人的幸福也全看自己怎样去追求。佛家经典中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妄语是佛家的根本大戒,佛难道还会妄语吗?难道还会欺骗你吗?”
袁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说:‘有所求,然后才能有所得。’其意思的确是指求在自己。但是,孟子的话是针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人的道德修养无疑可以通过自身的培养而获得,而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难道通过内在的修身养性也可以获得吗?”
云谷禅师说:“孟子的话没有说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你理解对了一半,另一半你还不知道。其实,除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内心求得之外,任何一切也都可以求得。你难道没有听过六祖说的这样一句话吗?‘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意思就是说,任何成功和幸福都离不开人的方寸之心;一切追求最终是否成功,都取决于人的心。要追求一切,首先就必须从追求心灵开始。所以,孟子说的求在自己,不仅仅指道德修养,功名富贵也是如此。道德修养是内在自身的,功名富贵是外在的,但这两者的获得都应该从内心入手,而不要舍弃内心,盲目地在外面去追求。从内心入手,内外的追求都可以得到。如果不反躬内省,只是一味地向外追逐,那么,尽管你拼命努力,用尽了许多方法和手段,但这一切都是外在的,内心没有觉悟,你就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最终毫无结果。所以,一个人从外面去追求功名富贵,往往会内外两者都失掉。”
袁了凡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以后,豁然开朗。接着,云谷禅师又问道:“孔先生算你终身命运如何?”袁了凡老老实实地全都告诉了他。
云谷禅师又问:“你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应该中举?是否应该生子?”
袁了凡认真地反省自己,想了很久,他说:“不应该!”为什么呢?袁了凡认为科第中人都有福相,而自己福薄,所以不会中举。那么,袁了凡为什么福薄呢?因为他心性有问题:他急躁,肚量狭小,不能容人;他恃才傲物,常常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去压别人,锋芒毕露,直来直去,任性纵情;他说话随便,不负责任。
为什么又不应该有儿子呢?
地不干净才会生长五谷杂粮;水太清了就没有鱼。袁了凡认为自己不应该有儿子一共有6个原因:
(1)他有洁癖,好整齐,一点儿脏东西都不能忍受,自然也就不能忍受孩子带给他的脏乱。
(2)和气养育万物,袁了凡却喜欢发怒,常常发脾气。看不惯的、看不顺眼的,他就不能容忍,要发作一通。
(3)养儿子要有爱心,但袁了凡却是一个刻薄的人。他爱惜自己的名节,不愿意帮助别人。
以上三点都是袁了凡心理上的原因,下面三点则是生理上的原因。
(1)他喜欢说话、喜欢批评别人、喜欢谈论是非,常常在言语上强出人头。话多伤气,气血会受到损伤。
(2)他喜欢喝酒,常常过量。嗜酒伤神,如此一来,对他的身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他经常晚上不睡觉,彻夜长坐,而不知道保养身体。
除此之外,袁了凡身上还有许许多多毛病,这些毛病阻碍了他的发展。
听完袁了凡一番自我剖析的话之后,云谷禅师感到袁了凡是一个很坦诚的人,他对自己的缺点和毛病有所了解,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于是云谷禅师进一步对袁了凡说:“岂止是求取功名需要从心做起?做任何事都应该从心做起。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由其内心来决定的,上天何曾有半点意思?所以,世间凡人都以为是天意在安排自己的一切,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自己的造作,绝对不是天意。
“你今天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和缺陷,那么就可以将这些阻碍你发展的东西全部洗刷掉。一定要扩充自己的德行,一定要拓宽自己的肚量,一定要拥有爱心,一定要有爱惜精神,总之,一定要彻底改变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自己的一切就让它过去了,仿佛昨天已经死去一样,而今天的自己是一个洗心革面的新人。完全符合理性的精神,从而成为一个义理变通之人。
“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有自己的天性和欲望,他的心无疑会受到天性和欲望的支配,就像你以前一样,所以,其命运往往是注定的。而义理变通之人,其心已彻底改变,他不会按照天性去行动,也不会心存妄念,这样的人战胜了自己的天性,克服了自己的缺陷,所以,他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云谷禅师告诉他说:“孔先生说你不能登科,没有儿子,这是根据你的天性而算定的,这是天作之孽,完全可以通过内心的努力去改变它。”
云谷禅师告诉袁了凡:“要想安身立命,首要的一点要做到无思无虑,不要被功利之心所束缚,不要整天沉迷在劳苦与安逸、长寿与短命的烦恼之中,要从这种烦恼之中解脱出来,抛弃一切妄想。如此一来,你的内心就会清净。内心清净,本真之心就会自然呈现,而智慧也就会从本真之心内源源不断地流出,这就叫水落石出。到了这一地步,自造先天之境,自己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袁了凡以前的名字叫学海,听完云谷禅师的话以后,当天,他便改名为了凡,其含义是自己了解了安身立命之说,立志不走凡夫俗子之路,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他整日小心谨慎,不敢让自己的行为越雷池半步。他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前,他放纵自己的个性,言行随随便便,过一天算一天。而现在,他时刻警觉,不断反省检点自己的行为,即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常常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注视着自己;遇到有人憎恨、诽谤他,他也能安然容忍,内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那样心浮气躁,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
第二年,礼部进行科举考试。孔先生算他该考第3名,他却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卦终于不灵验了。而秋天的大考,他又考中了举人。孔先生算他命里不会中举,现在他居然考中了。
从此以后,袁了凡便对命运变通之说深信不疑,时时刻刻检点反省自己:是否积善行德不勇敢?是否救人的时候常怀疑虑?是否自己的言论还有过失?是否清醒时能做到而醉后又放纵了自己?
从己巳年改名以后,袁了凡便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他有了儿子,取名天启;他不仅考中了举人,而且还考取了进士;他命里本应去四川当县令,后来却在天津宝坻当了知县,最后官至尚宝司少卿;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53岁,他却一直活到74岁。
袁了凡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法则:从心开始。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拼命地追求成功,却很少有人扪心自问,很少有人从内心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