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所谓择人,首先就要将人才选拔出来。刘邦得了天下后,某次与大臣们探讨自己得胜的原因,总结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赈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子,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从中可以看出,刘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虽身为一代王者,却敢于承认张良、萧何、韩信都比自己强,善于发现这些百里挑一的人才并重用他们。
对于领导者来说,识别真正的人才并非那么容易的事。那些处境优良,有一定成就或作为的人才,很好识别。但是,识别那些才华被生活琐事遮蔽,还未展现其惊人之处的人才,就需要高超的眼力和智慧。
拿刘邦和大臣们来说,萧何起初只是县里的一个小官儿,韩信落魄时曾当街遭人欺侮而忍受过**之辱,张良想刺杀秦始皇,结果事情不成却被到处通缉,是个通缉犯。这样看似普通甚至落拓的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惊人表现,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人。如果不是遇到刘邦,或许他们一辈子都是个普通人。然而,刘邦偏偏能够慧眼识珠。于是,这些原本看似普通的人,后来成为影响时代的风云人物。
作为企业管理者,就应像刘邦那样,做一个称职的“伯乐”,善于发现“千里马”,从不起眼处看到不平凡,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之东西。
【案情陈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说缺的不是人才,但缺少发现人才、欣赏人才的人。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持同样观点。他认为中国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出人才的机制。当初张瑞敏刚接手这家企业后,首先改革人才制度,提倡选拔人才的应当“赛马”而非“相马”。他不主张“伯乐相马”,而是提供“赛马场”,即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动态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来选拔人才。
他之所以提出这一理念,是因为他自己亲身体会到了“伯乐相马”的弊端。
杰出企业管理者韦尔奇也说:“我全部的工作是像教练一样,‘培育’自己的员工,给他们提供机会去实现他们的梦想。”
张瑞敏曾是老三届学生,参加工作是从“被领导”开始的。所以他清楚,领导单凭印象、感觉的好恶来任用人才并不公平,容易伤害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他那时候非常看不惯一些单位的领导任人唯亲、拉帮结派。到自己当上企业重要领导,他就要求自己一定要为大家创造一个完全平等、公开竞争的空间,给海尔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才以发挥才干的舞台。
中国历来把世道清平、人才解放的希望寄托在清官好皇帝身上,“伯乐”的故事千古流传就是这种传统心态的体现。张瑞敏解释,“伯乐相马”在封建社会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马”作为一种人事制度,不规范,不可靠,这种把命运拴在别人身上,出人才的效率是很低的。由少数人说了算的选人路子肯定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选用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做到公平。要做到选人的公平、公正、公开,“赛马”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好制度,激发人的活力,让人才脱颖而出。
【妙语新悟】
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端人才一如千里马,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发现、使用千里马。现如今,我们常看到的现象是企业管理者一方面抱怨千里马不常有,另一方面又将千里马当做驴用来拉磨。正如韩愈的那句感慨之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伯乐身上。所以,管理者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擦亮眼睛,找到属于自己的千里马,并好好地喂养它。
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发现并识别千里马呢?
1.把握人才特点。要找到人才,先要了解人才有哪些主要特点。看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就看他是否有主见、自信,能从事创造性的劳动。这需要领导具备一定的眼光和容人之量。如果管理者将某些人才的富有主见、自信看做是骄傲自大、锋芒太盛,那真正的人才只会被冷落。相反,那些无主见而听话的庸才大行其是,这肯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多“折腾”人才。如果看中某个人,认为他有能力那就安排其在不同工作岗位上锻炼,看其工作表现和实际成绩。发现杨元庆和郭为这两只“潜力股”后,柳传志为培养他们,便使劲“折腾”他们。他安排他俩一年换一个新岗位,这样“折腾”了十几年,最后使他们炼成了“全才”,分别成为联想电脑和神舟数码的掌门人。
3.跟踪考察,深入了解人才。人性本身都具有复杂性、多面性,再高明的管理者也不可能一下将某个人才完全识别清楚。只有经过反复考察,才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在考察人才过程中,可采用多种途径,全方面认识这个人才。比如,侧面听取各方面对他的评价,直接或间接与其交谈,明察和暗访相结合,了解他的工作能力、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处世,等等,并了解他对功名利禄、顺境和逆境的态度。有些人开始能够一心一意为企业作贡献,到后来却热情减退,或腐化变质,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