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就是你庭院起火时,最近的那桶救命之水。邻居间相处,没必要因一点小事而反目相对,有时候让他三尺,反而会让你的道路更加宽广。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桐城人习惯将他称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便写了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做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
事实上,张英的做法不仅是与人为善。他身居官场,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顷刻之间,身毁人亡。所以张英从大局着想,还是忍让为好,免得事情闹大了,虽然不至于影响前途,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个祸患。让他三尺,不仅化解了无形的隐患,又解决了邻里的纷争,实在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