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馈赠的背后,是一种舍弃贪爱的修养,与护念他人不起爱憎的真心。
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孙仪,喜爱吃鱼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这项嗜好已是众所皆知的事情,大家为了要讨他欢心,赢得赏识,无不争相买鱼馈赠,公孙仪毫不领情,一概不予接受。
弟子感到疑惑,问道:“你那么喜爱吃鱼,为什么大家送来的鱼,都不肯接受呢?”
公孙仪笑说:“就因为我爱吃鱼,才不能随便收众人送来的鱼。吃人口软,拿人手短,倘若收下了,人家有求于我时,难免会徇私枉法,一旦徇私,有朝一日必将被罢去宰相一职。唯有廉洁奉公,不受贿赂,就不会有被免去职务之险,还怕不能天天吃到鱼吗?”
嗜鱼却不受鱼,公孙仪不为贪欲役使,严持道德操守。他明白,唯有不白吃别人的鱼,才能安稳地自己买鱼吃,这样的觉醒也是菩萨喜舍的精神。提到喜舍心,《大智度论》阐释:“修喜心,为除不悦乐故;修舍心,为除众生中爱憎故。”不受馈赠的背后,是一种舍弃贪爱的修养,与护念他人不起爱憎的真心。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为贪图小利,妄取不义之财,铤而走险,做出非法的勾当。收受贿赂、勒赎抢夺等不义之财,即便拥有一时,也无法用得心安,用得坦然无畏,反而有损己德。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个懂得爱惜自己名誉,护念他人无爱憎心的人,对于非己之物,不但不会妄加贪求,更不会以强取豪夺,而是以诚实、合法的方式来获取。因为他们明白,不能舍弃贪爱,即使享有须臾资财,却丧失一世的德行与亘古无染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