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各报对选举的回响,似乎比较注重各层面的音声,其中《民生报》上的“民生论坛”中题为《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及“《中国时报》”上作者郭正典先生的《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很多信徒看了都反应:“越来越有公平的声音。”节录如下——
是非竟变得如此晦迷混沌——民生论坛社评
陈履安先生宣布要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后,政界有些人即不断在讨论,质疑他的佛教徒身份和过去的修行活动,甚至怀疑他历年学佛的动机,且声称其宗教身份会影响到台湾的政教关系云云。
近日以来,质疑、嘲讽、批判者的文章,与支持、辩护的文章都越来越多,仿佛成了一个真正值得注意或探索的问题。可是,为什么佛教徒陈履安或星云参与了政治,就成了大问题,而长期从事政治运动的基督教长老会,却不存在这些问题?难道某些教派教团从政、干政是合法的,某些宗教若涉及了政治便应受质疑?这是什么逻辑?
每年选举,透过国民党“社工会”的运作,各宗教其实都会发表声明或宣言,支持国民党。可是,这些支持仿佛都是“应该的”,一旦支持了非当权者,支持者便仿佛有罪似的。
这正是台湾当前社会病态之一。许多事,只有某些人才拥有特权,只有他们能做;别人同样做了,就是居心叵测,就无正常性!
像陈履安一宣布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马上被指为滥用其职位及行政资源,可能违反行政中立,并鼓噪要他立刻辞掉监察主管部门首长职务。可是,同样的逻辑,为何不用在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先生身上呢?背德者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却以极高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以道德为攻伐异己之工具,这比单纯的败德者,更为可议。
就像林洋港出版《诚信》,政界别有用心者不去检讨政治人物应有的诚信原则问题,反而指谪他缺乏民主素养,未弄清楚民主时代权位是不能再私相授受。可是,林洋港所指出的,只是李登辉先生多次公开表明不连任,这与私相授受有何相干?背信者不遭责难,反而去羞辱相信诺言的人,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里举了一些参选人的言行来做分析,并不是为了支持谁或打击谁,而是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病了,风俗浇薄、是非错谬,而舆论界似乎仍在鼓扇这种风气。显而易见的真理,在权力及利益的操作下,变得如此晦迷混沌,其实是世所罕见的。保持我们清明的辨别能力,恐怕需要每位民众自求多福。
佛教徒能否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郭正典
在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领导人大选中,陈履安先生的参选无疑地是最出人意表、最震撼人心的举措,有人叫好,有人猜疑。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曾舍弃王位,走度化众生的宗教之路,但度化众生也不一定非现出家相不可,历史上有许多当政者是佛弟子的例子,如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中国的梁武帝、陈武帝、陈文帝、陈宣帝、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肃宗、唐宣宗、清世祖等帝王,不是受过菩萨戒、皈依就是出过家。他们以帝王之尊弘扬佛法,反而更能济世利民、广度有情,为何佛弟子一定不能从政呢?盛唐是我国最强盛的时代,也是佛教的黄金时代,不仅高僧辈出,连皇帝也多是佛弟子。以前的佛弟子可以当皇帝,现在的佛弟子为何不能选领导人?
佛教徒常给人洁身自好、消极避世的观感,这可能与时下佛教徒一心念佛,但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方式有关。近年来慈济功德会的社会救助,与佛光山的人间佛教才稍改人们对佛教的刻板印象,佛教徒已开始入世了。佛教本来就有大、小乘之分,往生净土只是小乘佛法;效法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普度有情”及地藏菩萨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才是大乘佛法。陈履安先生在两岸关系紧绷、台湾内部政经动**、社会不安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投入选战,这在笔者看来,正是大乘佛法的显现,也符合禅宗“直下承担”的精神。将陈履安先生的参选视为“将自己包装成宗教家,遂行的却是政治图谋”,恐怕不是持平之论。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里有一段“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或可提供给与履安先生有相同疑虑的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