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乐师,他天生目盲,却对音律有极特殊的敏感度,除了善于弹琴,还能辨音以知吉凶。晋平公见师旷对音律如此专精,便封为“掌乐太师”。他则自称为“盲臣”或“暝臣”,史称乐圣。
师旷的音乐造诣好到什么程度?据说,当师旷弹琴时,能令马儿停止吃草,仰起头来侧耳倾听;觅食的鸟儿暂停飞翔,翘首专注,甚至丢失口中的食物。
有一次,晋平公请人制造一张特殊的琴:琴上的弦没有大弦和小弦的差别,长短和粗细都一样。琴制好之后,他请师旷来试弹。师旷试了半天,也弹不出优美的旋律。晋平公问他:“你不是对琴律很有办法吗?为什么无法成调?”
师旷说:“一张琴中的大小琴弦各有不同的作用。大弦为主,小弦为辅,大小弦相配合,才能弹出和谐美妙的乐曲。您今天将所有的琴弦制成相同规格,已失去它成为‘琴’的最基本要素了,我这个盲人岂能弹奏成调?”
一张琴之所以有高低音乐,是依靠琴弦的长短、粗细来区别,才能弹奏出高低有致的美妙音符。如果仅为了求外表的统一,而让琴弦粗细一致,就无法达到奏乐的功用。
同样,万事万物各有相貌,才显得缤纷多彩。人群也是如此,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赏心悦目的人间风景;智力上有贤愚巧拙的分殊,才有趣味横生的社会百态。何况,外貌的妍媸、巨微,都只是一种表相。如果一个人的心境在对照世间万物时,能不随外境的好恶而起伏不定,如《华严经》所言:“如悬镜高堂,无心虚照,万像斯鉴,不简妍媸,以绝常无常之静心,照常无常之圆理。”必定能够减少受外境的干扰,得到心灵的安定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