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富上和尚,于益州净德寺挂单时,常常停驻在一条环境僻静,行人稀少的路上。他把斗笠系在树下,坐着读经,任由路人来来去去随喜布施,从不唤人布施,也不出语答谢施者。有人劝他说:“城西北人口稠密,布施多,何必在这里空等候呢?”他回答:“修道人,一钱两钱就足够养活这身臭皮囊,钱多了增长贪心,会被金钱埋葬的,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
陵州刺史赵仲舒是个酷吏,不信佛法,听闻富上和尚行仪,起意试探。赵仲舒先是骑马经过,假装遗失一贯钱,富上和尚视若无睹,仍然专心读经。他又派人去拾钱,富上和尚依然闻风不动。
赵仲舒诘问:“你一天只得到一钱,看到别人把地上的钱拣去,为什么不阻止呢?”富上和尚回答:“不是我的钱,为什么要妄认为己物呢?”赵仲舒闻言,立即下马礼谢,赞叹不已。
富上和尚够用就好的观念,就是一种幸福快乐之道。然而多半的人贪欲悭吝,欲望无限,有了百想千,有了千想万,只想要“多”,最后被“多”所埋葬;要不就是希望“有”,有到最后尽是负担、罣碍。人生究竟是“有”好?还是“无”好?“有”,要与社会大众共享,就不嫌多。“无”,能在“无”中体会精神的世界,心灵上的富裕安乐,无也很好。
有德之人,尽管一毛钱都没有,仍然有很多人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像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在以人喻人上,如果以伯夷、叔齐来比人,对方会很高兴;但如果以纣王、幽王等不义的君王来比心,别人会很生气。为什么?因为纣王、幽王没有道德,而伯夷、叔齐有道德。
富上禅师“遗钱不顾”显示他有道德,但并不表示有钱就没有道德。有钱,要懂得用、肯用,用来造福大众、利益群生,才能发挥“钱”的价值,提升人生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