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至永和学舍巡视。学舍位于永和市中心,坪数不大,但非常适合社区性共修,勉负责的永昌要了解信众性向,作为弘法方针。图书馆也要多充实书籍、桌椅,以便信众阅读或借书。
晚,回到佛光山。七时,续为出家戒子们上课。
我一生不喜看抽象书,因看不懂;不好音乐,因不会欣赏。人要落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才是忠于生活。空谈、虚浮、不切实际,只说不行,皆非学佛态度。出家后对自己今后“我怎么办?”提出一些意见,希望大家有用处——
一、我与学:出家后要参学,要访道,要学做人,要学办事。“学”才是我们的根本,学文、学字、学讲、学艺、学语言、学修行……世上只要肯耐烦学习,没有不能成就的事。
二、我与道:出家主要是为道。修道在于健全自己,圆满人生,了生脱死。道在哪里?在生活里、在众生身上;道,充塞法界,遍满虚空,无以名之。自我道业要建立在发心上、威仪里、苦行中。弘法修行时,有了“道”,对世间的看法处事就跟一般人不一样,就会更超脱。
三、我与身:“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吾人苦之于有身”、“借假修真”,印顺导师说:“要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一个人的精神与心力可以抵挡一切。“忙”是忘掉病苦的最好方法。“清饮食、清呼吸、清思想”三者是卫生之道,建立修“身”的健康观念,才谈得上修身养性。
《左传》云:“喜生于善,怒生于恶。”人遇到不顺遂时,最容易引发嗔心,有的人喜欢将嗔怒刻在岩石上,他容易发怒,而且永记不忘;有的人喜欢把怒气写在沙上,他发怒了,但很快就消失掉;另有一种人喜欢把怒气付诸流水,不让不悦的事情留在心底,他让误解和闲言闲语悄然逝去,他心里永远清纯不受干扰。
每个人对嗔恨的疏导方法不尽相同,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值得用心深思警惕。
◎求知进一步想,处事退一步想。
◎人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
◎人要做正直君子,不要做消极好人。
◎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勤劳本身就是宝。
◎一切属他,则名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乐。
◎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应至心,忏悔六情根。
◎欲见诸真,乐听讲法,能舍悭垢,此之谓信。信能渡河,其福难夺。
◎不是疾病致人于死,而是妄想摧残人心。
◎能受天磨方铁汉,不被人忌是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