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教我们的老师也没有受过教育,可能也没有读过什么书,只是因为年龄比我们大,参学时间比我们久,我们都尊之为老师。有时候为我们上课,写黑板板书,连位置都不适当,教书时解释词汇,也感觉到不很高明。尽管如此,我还是从这不高明的教学中,学习到自己以后应该要怎样写字、怎样解释课文的词句。所以我觉得,有好的师资,固然是我们学子的福气;没有好的老师,只要他正派、拥有知识,从不高明、不究竟里,也能学到一些道理吧!
现在回忆起来,贫僧在栖霞山寺七八年间经常觉得课程太深奥。例如,老师跟我们讲“如来藏”、“十八空”、“八识”、“二无我”,我完全听不懂。或者讲《因明论》、《俱舍论》,我听了真是摸不着头脑。记得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以菩提无法直显般若论》,很惭愧,就是现在叫我来讲说,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那个青少年的我了。因不知道如何去写,只得去别的书上抄录一些来应付交卷。
老师对这篇作文的批语写道:“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还甚为得意老师批了诗句给我,后来学长跟我说:“两只黄鹂在叫,你听得懂它在叫什么吗?一行白鹭鸶在空中飞翔,你了解是什么意思吗?”我说:“我不懂。”他说:“所以老师讲你写的是‘不知所云’。”我惭愧不已,不敢再随便乱说。
在栖霞山参学期间,不准外出,不准看报,佛学经文以外的书籍,当然更不可以碰触了。但有一次在路边,见到一本不知道谁丢弃的《精忠岳传》,彩色的封面,画着岳飞跪在地上,他的母亲在他的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这四字,好像触动了我的心弦,我觉得做人应当如是。后来,我把“精忠报国”的理念用于生活,忠于工作、忠于承诺、忠于责任、忠于信仰。现在回想起来,《精忠岳传》就是当初第一本对我启蒙的书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