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开山以来,常常要出版一些纪念刊物,尤其开山四十年的时候,徒众说要替佛光山和贫僧出版一本影像专辑,我就把它定名为《云水三千》。那本书有五公斤重,大多是贫僧在世界上到处云水行走的记录。所谓“云水”,让贫僧像白云飘浮自由,像流水婉转自在,所以一生也居无定所,真正是一个“贫僧”和“云水僧”了。
云水书车洒净启动典礼于佛光山大雄宝殿前举行。2012年
五十部云水书车展翅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有一位日本僧人叫“滴水”和尚,我对这个名字非常羡慕,因为我们中国人“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文化传统非常美好。所以,后来佛光山为信徒服务餐饮、提供简食的地方,都名为“滴水坊”。如:“滴水食坊”、“滴水书坊”、“滴水花坊”、“滴水画坊”等,都以“滴水”为名,甚至向有关部门申请注册,意思就是要感念世间所有的恩人,虽是“滴水之恩”,我当“涌泉以报”。
“滴水”之外,贫僧自然也喜欢“云水”,所以佛光山很多建筑、弘法单位,也跟着这个意思都把它定名为“云水”。比方,信徒客人来居住的地方,我把它定名为“云水寮”,过堂餐饮住宿的地方是“云居楼”。连佛光山的医疗诊所,到各个乡间偏远的地方施诊,我都把它取名为“云水医院”。在三四十年前,贫僧已经五六十岁了,但还不算很有办法,只能像悠悠的浮云、潺潺的流水一般,随分随力弘法利生。
我们曾经拥有十余部云水医疗车,每天浩浩****地出发到各山区服务。我办不起大型的医院,不过,我们希望让健康、有钱的人出钱,为贫病的人治病,将医疗送到偏远地区,让贫苦的居民,能因贫僧的一点发心,减轻因疾病辗转周折到都市就医的艰难困苦,也不要因为医病而花费许多金钱。
云水医院确实帮助过许多苦难的人士。只是台湾在乡间也设有卫生所,他们不喜欢我们参与类似的工作,因为我们施诊不收费,影响他们的业绩。我们不想妨碍人,就慢慢把“云水医院”缩小到只在佛光山下服务的“佛光诊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