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欲望(1 / 1)

群鸦乐园 南非巨头 1429 字 4天前

下一瞬,他听到,那颗眼球发声了。

是女性的声音。

而后,他的目光落在了那“海盗船长”一般形象的灵体上。

对方缺少一颗眼球。

他在记忆中找到了一段关于爱欲的发生学机制的学说观点。

人们经常谈论“爱”。

但是,对于“爱”是什么,是否有人进行过准确地剖析?

从观察深度的层面,以对象为目标,可以分为爱情、亲情、友情等等。

深入一下,将这些情感解剖,就会发现,爱情。

就和大多数的认知、判断一样,爱情的相关判断,本身也是一种合成的判断。

爱情可以说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个体在意识层面,在欲望这个层面的合成。

陪伴、交流、占有、控制等等。

用简单粗糙一些的描述,可以理解为不同比例的各种欲望,可以合成不同的情感。

人类本身是一种集群生活的动物,在跨入能够通过影响认知,干涉繁衍的阶段之前,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筛选。

群体生物有很强的“陪伴欲”、“交流欲”。

如果一个人不通过任何方式与同类进行接触和交流,那么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这种接触和交流,在电子、网络时代到来之前,一般以直接的交流、接触为主,但也并非完全的直接。

怎么说呢,蚂蚁、蜜蜂之类的生物,通过信息素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向外释放、留存某种物质,放出信息,而另一个个体,则通过接触这些信息,然后“翻译”成自己理解的情报。

这就是一种交流。

交流和陪伴,有区别,但关系很密切。

或者说,人类这种生物,已经步入到了一种交流可以替代陪伴的地步了。

不需要直接摄入、接触到物质,只需要观察到“同类痕迹”,得出“我有同类”,就能够完成初步的交流欲和陪伴欲的满足。

具备视觉的生物,往往都会有类似的情况,但人类作为信息处理器官高度发达的生物,又和其他生物有着不同。

认知能力的高度发达,让人类具备更强的“脑补”能力。

一点点的“交流”,就能够让人类产生满足。

从这一点上来说,就算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但只要这个人自己没有确定这个事实,还抱有“希望”,那他就不会完全陷落在孤独感中。

但也因此,他渴望同伴直接陪伴和直接交流的欲望,就会不断攀升。

只不过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他生前的时代,人们通过电子网络就能够与其他同类进行交流。

甚至,是不是“同类”,也不重要。

只要人们认为是就可以。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他的生物,还在“这个媒介是同伴留下的,我有同伴”这个阶段,而人类已经走到了“这个痕迹是同伴留下的,我有同伴”的情况。

就算不是人类也没关系,只要是能够交流的对象就可以,能够进行信息交流的对象就可以。

就像......

现象和规律层次的精神生物?

思绪一闪而过。

即使不是同一个时代,即使人们能够清晰认知到的“对象”已经“死亡”,但是只要人们能够观察到对方遗留的事物,就可以。

这就是“陪伴欲”、“交流欲”的大致体现。

其他的几种欲望也是,比如占有欲。

占有欲不仅仅是对实在的物质的占有和争夺,这种从发生学上来说,是源自非常古早的层面,还停留在细胞层次的生物对外部物质的“吸收”、“进食”行为。

有这种功能的,会活下来,会活得更好。

这是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找原因、从发生学的角度来探寻来由。

情感上,这种欲望的体现就更普遍了。

孩童会因为自己的朋友和别人相处得好而不爽,甚至产生不安、反抗之类的想法。

如果饲养过动物,尤其是肉食动物,比如鸡或者猫狗之类的动物的人,也会发现,它们或多或少有护食行为。

从发生机理来说,人类的占有欲就是这种护食行为的延伸。

还有控制欲,控制欲往往来自于不安——

缺乏安全感,所以要控制、支配,避免不安成为现实。

可以说是内心恐惧的体现。

而在群体生物中,这种欲望会得到加强。

对自己、对同伴的控制。

综上所述,这类从发生学上来说,源自各种古早生物行为,刻在dna里的行动机理,就是各类情感的源泉。

如果陪伴欲、交流欲占比大,那么会以友情的形式体现。

如果安全感缺失,对安全的欲望增大,那么控制欲会变大、占有欲也可能会伴随增强。

在探寻了各种情感、欲望的发生原理后,这种观点认为,爱情和友情、亲情等,实际上就是各种欲望的比例不同而形成的合成物。

什么,就算是这样,爱情的成分里也应该还有J配的欲望?

的确,但是,为什么,你会觉得,其他的感情里没有“J配”的欲望?

或者说,是什么,让你把这种欲望锚定为“J配”欲。

又或者说,你为什么不认为这种欲望不是合成产物?

有一个很经典,又被认为过时的学说。

这个学说中,有一位人物的名字,在尧言生前的时代,也是有不少人认识的。

弗洛伊德。

有人说他的学说是伪科学,有人说他的学说本来就是不可真伪的,有人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归类到大陆哲学,有人认为他给心理学带来的巨大的影响,有人认为他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用简述来描述,这位弗洛伊德先生可以用“泛性论”来粗糙描述。

他谈到大多数问题,都会不可避免回转到“性”的欲望上。

你做了什么什么梦,这个梦体现了你什么什么方面的性的欲望......

诸如此类。

但是,问题在于。

“性”的欲望,到底是不是合成物?

发生学、进化心理学等等,都或多或少探讨过一个问题。

“性”以及其相关欲望,促使dNA双螺旋结合、交换的机能,是否有关系?

就像刚才说的,占有欲,来自古早生物的进食、保障进食的相关行为,往前追溯,可以追溯到古早生物们吸收、获取结合外界物质的机能上。

这个时候,“性别”之类的区隔,本身还不存在。

所谓的“性”的欲望,剖解之后,和dNA双螺旋结合、交换的机制机理,会有多少联系?

pS:嘛,有了解过爱,欲经济学相关内容的,大概能get到一点吧?

虽然我力求通俗易懂地解释,但我也不确定我的“翻译”会不会带来误读,各位也不要太在意。

这比较接近精神分析的领域吧。

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拉康关于“欲望”的内容。

简而言之,在这个学说的观点里,“J配”的欲望,根源来说,源自于体内物质、来自基因的结合、交换机制。

当然,虽然最常见于两性之间的关系,但其本身反而和两性没有什么关系。

怎么类比呢,这么说吧,钢铁经常用来打造锅碗瓢盆,但钢铁本身不是为了变成锅碗瓢盆而存在的,最多也就是说,锅碗瓢盆是为了吃饭盛饭而被制造出来,但钢铁还是广泛存在于其他物质里。

转述过来,就是,两性的形成,是源自于基因结合、交换的结构机理,但并不只存在于两性之间,什么亲情友情本身,也受到这个机理影响。

当然,这种解释很粗浅,也很粗糙,各位可以去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