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舍利在台北供奉期间,“行政院长”萧万长有心想在台湾找一块吉地,建设一座供奉佛陀舍利的纪念馆。他提供了几块土地,但不是位在台北县的山区,就是邻近海边,后来我去看了滨海公路八十二公里处的一块土地,原本以为这里背山面海,应该很适合,可是台湾电力公司的总工程师高呈毅先生却有不同的意见。高居士是佛光山的信徒,他对我直言说不可行,因为那个地方面向海洋,强风直接吹来,再加上空气中的湿度大、盐分高,恐怕会腐蚀建筑物,不适宜兴建永久的纪念馆,所以就放弃了那个地点。
为了找地方建设供奉佛陀舍利的纪念馆,几经周折,后来看中在佛光山隔壁的擎天神公司用地。
擎天神公司的这一块地,原先是由德国与奥地利人和台湾省政府合股集资开炸药公司。数年前,他们分股想要搬迁回国,就有许多人想来购买,但德国人和奥地利人他们觉得这块地应该要卖给佛光山,就要我来买。但是在那个时候,我哪里有那么大的能力购买这一大块土地?寺院的净财来源,都是靠十方捐助,点点滴滴累积,才能买地建设起来的。他们说没有关系,我们会等你们来买。
佛陀纪念馆举办安基典礼(二〇〇三年一月)
后来,经由信徒张姚宏影、曹仲植、潘孝锐等人极力地推荐,并且一同赞助出资;也因为佛陀舍利的因缘,很多信徒都发心出面帮忙,同时也觉得,佛陀纪念馆建在佛光山的旁边比较好照顾。到最后,靠着大家的力量,以一千万一公顷,共计六亿多元,成功买下佛光山隔壁擎天神公司六十公顷的厂房,作为佛陀纪念馆的建筑用地。因缘真是不可思议,就这样,这块地就属佛陀舍利所有了。
本来我还认为,如果当时“行政院长”萧万长代表政府提供土地,我们也就可以省下购地的费用了,可惜没有这样的因缘。
接着,我们在二〇〇三年元月举办安基典礼。当天有泰国代理僧王颂德帕布达勤那旺上座比丘、天主教单国玺枢机主教、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先生、“立法院长”王金平、高雄县杨秋兴县长,以及各界人士约五万多人参与观礼。
土地底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有关工程建设的部分。
最初的工程,是委托中兴工程公司设计,用两三年的时间绘制草图,但全山的徒众都觉得设计的样式太过传统,希望能再创新一点。后来,又请大元建设公司的建筑师姚仁喜先生接办,花了一两年的时间,也是半途而废;我们佛光山青年才俊成立的建设小组,大家也知难而退,不敢承担这一个重责大任,最后又来询问我,希望我能给予意见、规划。
其实我不是设计师,也没有学过建筑,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出面表示一点意见。就像早期建设佛光山,也没有请建筑师来设计,都是我用土法炼钢的方法,一点一滴慢慢完成,而有现在的规模。承蒙大家喜爱,多年来也获得不少国际人士的赞美。
我设计的佛陀纪念馆雏形(慧延法师摄,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日)
关于佛陀纪念馆的建筑,起初我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样子,大家提供的意见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莫衷一是。后来还是由我主持会议,就着现场的卫生纸盒、玻璃瓶及报纸等物品,把报纸摊开来,玻璃瓶排开,卫生纸盒为标示,指出哪里怎么建、哪里作什么用途,最后大众一致通过,就是现在佛陀纪念馆基本的样式了。
佛光大佛与八塔
整个建馆的工程,从二〇〇三年开始,经过九年规划,三年建设,最后在二〇一一年底落成启用。在这段期间,光是外观设计图就画了一百多张,最后由大成公司和日本的熊谷组建设组员来承包工程,完成这一个圣地的建筑工程。
规划期中,我曾说:谁能主持佛陀纪念馆的建筑工程?不执着己见、“无我”的人就可以担任。后来是由佛光净土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满舟法师、李光辉居士,以及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如常法师共同负责。
那么,佛陀纪念馆整体的格局是怎么来的呢?
最初我想到佛陀在世的时候,在印度恒河边上传道,在灵山会上说法,所以就依现有的地形规划出“前有八塔,后有大佛,南有灵山,北有祗园”。期间,我又想到大家来佛陀纪念馆巡礼,需要一个可以喝茶、吃饭、休息、集合的地方,所以又建了“礼敬大厅”,再加上雄伟的山门,并将佛光山通达佛陀纪念馆的一条山路拓宽,名为“佛光大道”,和佛光山连成一体。
菩提广场前十八罗汉,左一为莲花色比丘尼:佛世时代神通第一的比丘尼
沿着山门一路直行,穿越“礼敬大厅”,两侧有风雨走廊,以及代表“八正道”的八座宝塔;通过二百四十公尺的“成佛大道”,就是供奉佛陀舍利的本馆。如果驱车从正门进来,也有环馆道路,穿越“自在门”、“解脱门”即绕馆一周。
本馆的面积占地四千坪,里面除了供奉佛陀舍利的玉佛殿,还有供两千人集会的大觉堂及观音殿、金佛殿和八个展览馆。本馆的上方四周,有四座仿造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形式建设的“四谛塔”。这四座宝塔分别供奉观音、普贤、文殊、地藏四大菩萨,象征中国的四大名山,佛法的四弘誓愿、四圣谛。
本馆前的菩提广场,设有十八罗汉、八宗祖师;为了合乎时代精神,我在十八罗汉当中,特别增加了三位女罗汉,这些人物即代表佛法僧三宝具足、行解并重、宗派融和、男女平等。
此外,我也考量到大家来到佛陀纪念馆,需要一个可以照相的地方,所以在菩提广场前方,我又设计了一个长五十公尺、宽三十五公尺,共三十七阶的“万人照相台”。三十七阶,是取意佛法的“三十七道品”,为修学菩萨道的基础方向。为了方便老人及行动不便者都可以轻松地在阶梯上行走,我在建设之初,还亲自上去走过每一道阶梯。
韩国通度寺赠送的佛陀金襕袈裟
本馆的面积共四千坪,地下设有地宫四十八座,计划用六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征集当代文物,此后每一百年开启一座,要四千八百年才能全部开完。当一百年后第一批文物出土,会再放入新的文物,以后的每一座地宫都是一样,这样就可以让文化传承永续不息。
收入地宫的文物不一定是价值很高,重要的是不容易坏。以目前来说,第一批各方捐赠的文物就有:台北震旦行陈永泰先生捐赠的法门寺地宫文物,韩国通度寺赠送的佛陀金襕袈裟,泰国僧王赠送的金佛,泰王赠送的佛陀十大弟子舍利等,还有各个朝代的钱币、工艺品、生活用品等等。想到这些文物经过百千年后,能提供未来的人研究这个时代的生活、文化,那就很有意义了。
在本馆的周边,还有祗园、滴水坊及亲子舞台,沿途设有石桌、石椅、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不管是散步、休憩、亲子同乐、户外教学,都可以让人悠游其间。此后,还会有“生命的密码”、灵山禅窟等建设,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学习佛陀的慈悲智慧,将平安与幸福带回家。
总之,佛陀纪念馆的每一个建设规划,都是以人的需要、教化的功能为主。例如,从山门进来,不管是车行环馆道路,还是经由礼敬大厅、成佛大道,亦或是循着风雨走廊、八塔到本馆,都是无障碍空间。尤其我在环馆道路上写了“向前有路”四个字,意思是只要向前,循着指示的方向,就会有路,也不容易迷路了。其实,如同我们待人接物,要积极进取,人我之间要能尊重包容,凡事清楚明白,必定人事平安,所到之处都能通行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