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诞生在大萧条时代的投资天才 1.追溯巴菲特家族的迁徙历史(1 / 1)

1930年8月30日,已经是夏季的尾巴,美国的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镇天气闷热异常,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这天气仿佛是在向人们昭示:这是不寻常的一天,因为在这天,奥马哈镇上一个姓巴菲特的家族里诞生了一个征服全世界的伟大投资人——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家族给了沃伦·巴菲特优越的成长环境,同时,巴菲特家族的优良传统对沃伦·巴菲特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伟大的巴菲特家族的人有不凡的气质和很多优秀的品质:坚韧不拔、性情温和、温文尔雅等,同时,他们很有生意头脑,也很勤俭节约。而巴菲特很好地继承了这个家族的精华,这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巴菲特家族是17世纪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族人叫约翰·巴菲特,他住在法国格修地区,在一个纺织厂里当工人,后来到美国有了自己的农场,一直当着农场主。但他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对工人很苛刻,给的工钱少于其他农场。他雇佣孙子西德尼·霍曼·巴菲特在农场里干活儿,西德尼做着和其他工人一样的活儿,没有丝毫的优待,可爷爷给他的工钱却比一个临时工的工钱还少。慢慢地,西德尼对爷爷给的待遇越来越不满,他在寻思着另谋一份工作。当时,西德尼的姥爷乔治在奥马哈经营一家很有规模的出租马车车行。在那个没有汽车的年代,乔治的马车生意相当红火。于是,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投奔了姥爷,来到了奥马哈,当时奥马哈非常贫穷,人们住的房子都是简陋的小木屋。他在姥爷的马车行里当了一名出租马车夫,类似于现在的出租货车司机。

西德尼·霍曼·巴菲特是巴菲特家族到内布拉斯加州的第一人。从此,这个家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但是,西德尼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后代中会出现一个“股神”,并且创造了属于这个家族的神话,使这个偏僻的地方尽人皆知,而他这个普通的巴菲特姓氏也随之遐迩闻名。

西德尼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思维敏捷而且性格坚韧。他不甘于一直当马车夫,决心开创更好的事业。于是,西德尼借着给开杂货店的老板送货的时机,认识了很多老板。在这以后,西德尼便经常向他们讨教经商之道,慢慢地摸熟了经商的门路。

于是,在19世纪70年代,西德尼离开了姥爷的出租马车车行,在奥马哈地区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主要经营蔬菜、水果、野兔子还有山鸡,这时的小镇还很荒凉,到处都是泥泞的小土路。但是,这家小店的开张却有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巴菲特家族告别了固定的生存模式,开始了经商的道路。同时,西德尼的经商头脑也很好地传给了巴菲特家族的后人。

但是,西德尼的祖父对西德尼的经商持有怀疑的态度,他曾经在信中对西德尼说:“但愿你的事业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我们并不强求你赚很多的钱。一旦生意不景气就及时收手,这是成功商人必须坚持的谨慎为本的原则;然后将偿还债务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商人最重要的是信誉。”虽然祖父是好意,但西德尼却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一定能令杂货店的生意好起来。

但是,受到山地地形的限制,奥马哈一直都很落后,再加上小镇居民不多,无法形成大规模消费群体,所以,刚开始西德尼的生意并不是很好。但也许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西德尼的店开张时恰逢美国太平洋铁路建成,而奥马哈正是铁路东边的终点。于是,它很快成了交通枢纽。在响彻整个中西部平原隆隆的火车声里,奥马哈飞速发展起来。随之发展的还有西德尼的事业。

随着铁路的建成和城市的发展,很多定居者、投机者甚至流浪汉都涌向这片热土,这给西德尼·巴菲特的商店带来很大的客流,他的商店里经常爆满。虽然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但西德尼非常开心。于是,极具经商天赋的他很快就开了一家分店。

到19世纪末的时候,奥马哈已经发展成一个繁荣的都市,很多摩天大楼在市里建起来,交通也变得特别便利,同时,奥马哈的人口也在增长,后来奥马哈发展成为内布拉斯加州的交通枢纽,也成为该州最大的工商业城市。随着奥马哈的发展,西德尼的生活也富足起来。

生活富足起来后,西德尼娶了妻子并生育了六个子女,但只有两个儿子存活下来——他们分别叫弗兰克和欧内斯特。在城市大好的发展形势下,西德尼很快就开了好几家很有规模的商店,并让两个已成年的儿子投身到家族的企业中。小儿子欧内斯特生于1877年,16岁时就在商店里当售货员,并在当地小有名气。

20世纪初,西德尼·巴菲特的小儿子——也就是股神沃伦·巴菲特的祖父——欧内斯特在城西自己开了一家商店,并在那里定居。欧内斯特很好地继承了他父亲的经商本领,甚至,比他父亲还要精明。他敏锐地察觉到人们向城西移动的趋势,并抓住这个机会开始推行一项新的销售业务,他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和赊账业务,这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慢慢地,很多富人都向欧内斯特下订单,这促使欧内斯特的这项新业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

但是,欧内斯特却是一个很吝啬的人——惜金如命。他商店里的员工工作时间很长,但工资却很低,而且他总是要求员工拼命干活儿,不能偷一点儿懒,所以,欧内斯特虽然很富有,但在当地的名声却不是很好。但他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却是一个脾气温和的人,是一个不苟言笑但很有风度的人,而且经济上很大方,更有人情味,他对于父亲对工人的苛刻做法颇有微词。霍华德对经营商店并没有兴趣,也不想继承父亲的事业,他的理想是在新闻界任职。

后来,霍华德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并任校委会主席,后来还是《内布拉斯加月报》的编辑。当时的霍华德虽然不算特别帅气,但长得很精神,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很有魅力,经常有长得漂亮而且家境殷实的女孩子主动追求他,但他一直没有对谁动过心,直到他邂逅一个家境贫寒的乡下女子——利拉·斯塔尔。利拉的家乡在内布拉斯加一个叫西点的偏远、荒凉的小镇上,镇上的居民以德国后裔居多,而利拉家却来自英语国家,因此一家人在小镇上就显得不怎么合群。她父亲在小镇上经营名叫《卡明县民主报》的周报,但利拉家里的生活境况并不好。利拉的母亲健康状况差,精神委靡,大部分时间都是卧病在床。同时,利拉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妹妹,她除了要照顾好自己还要承担起照顾妹妹的义务。懂事的利拉每周都帮着父亲做周报的活儿,很小的时候她就在比自己还高的机器上做印刷工作,很早就掌握了印刷技术。此外,她经常会在火车站拦住乘客,从他们那里为父亲的报纸获得一些素材。

小时候的贫苦也让利拉的身体透支,因此,利拉后来的身体状况一直不怎么好。因为长时间在印刷机前工作,她落下了剧烈的头痛病。在即将进入大学的时候,利拉只能外出打工挣自己的大学学费,但当时利拉既没有工作经验也没有特长,经常被拒之门外。后来,她来到《内布拉斯加月报》应聘,而面试者正是霍华德。

当霍华德问她的专业时,刚高中毕业的利拉根本就没学过什么专业,她想了想说:“我的专业就是结婚。”因为如果利拉不能顺利筹够学费,就只能回到西点小镇嫁人。霍华德幽默地回答道:“这可是一门不切实际的课程。”

初次见面,霍华德就迷上了这个很有个性和人格魅力的女子。她性格活泼,长得非常美丽,有着像邻家小妹一样玲珑的身材,而且语言辛辣风趣,有着迷人的脸庞和一头很有光泽的褐色鬈发。霍华德当即雇用了利拉,不久就热烈地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在利拉看来,霍华德身上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他有风度,很儒雅,和那些她以前认识的一些粗俗的男孩子完全不同,他在利拉面前展开了崭新、美好的篇章。霍华德也被利拉深深吸引,这个女子有着天然的感染力,而且乐观、善解人意。由于双方都为对方身上特有的气质着迷,因此两个人很快就沐浴在了爱河里。

霍华德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向利拉求婚了,而利拉也马上答应了婚事,两个年轻人从恋爱到结婚可谓水到渠成,他们从见到对方的那一刻起,就认定了彼此。可是,利拉的父亲是个读书人,不同意他们那么早就结婚,坚决要求利拉读完大学再考虑婚事。但两个人心意已决,没什么能阻挡他们踏上幸福生活的列车。于是,在1925年的冬天,两个还没毕业的年轻人举行了简单却很温暖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是在西点举行的,没有多么华丽的场景,利拉穿的婚纱也是最简单的款式,但婚纱非常合身,把她完美的身材恰到好处地衬托出来,她还化着淡雅、精致的妆。虽然利拉天生丽质,平时不好打扮,但是婚礼上的一番精心装扮,让她立刻光彩照人。在洁白婚纱的映衬下,利拉似一朵出水芙蓉般清纯,又像天使般的圣洁美丽。霍华德看呆了,周围的人都开心地起哄。当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利拉看时,这个外向开朗的女子也娇羞地低下了头。

利拉开明的父亲也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在婚礼上,这个慈爱的父亲牵着女儿的手把她交到了霍华德手上,并给这对情投意合的夫妻送去了最真挚的祝福。当时没有度蜜月的习俗,也迫于经济压力,婚礼结束后,他们没有去其他地方旅游,而是直接回到了奥马哈。

毕业后,有位朋友给霍华德找到了一份报社的工作,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他甚至迫不及待地想去报社上班。霍华德有很好的文字功底,而且在《内布拉斯加月报》的工作经历让他在报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父亲欧内斯特强烈反对霍华德在报社工作,认为那没有什么前途。于是,霍华德只好放弃自己的理想遵从欧内斯特的意愿,进了欧内斯特的朋友给他介绍的一家保险公司任职,在这里他的待遇是每周25美元。但一段时间后,霍华德发现自己越来越厌倦这份工作,于是他辞去了保险公司的工作去了一家证券公司当经纪人。虽然这让欧内斯特非常生气,但霍华德这次没有妥协。

婚后,这对新人在巴克大街找了一个简陋的住所,那是一个带有壁炉的平板房,有两个卧室。虽然环境并不是很好,但细心的利拉还是把家里布置得很温馨。利拉有很好的数学天赋,于是装修、买家具和家用物品都是利拉一手操办的,而且是物美价廉,甚至很多都是以批发价买回来的。由于当时并不富裕,于是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住在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他们有信心创建一个美好的未来,相信两颗相爱的心能战胜一切困难。霍华德开玩笑说,和利拉结婚是他一生中做过的最好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