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造就华人首富的商业帝国 1.志向高远,“长江”骑牛上市(1 / 1)

20世纪70年代,李嘉诚已经跻身亿万富翁的行列,他的事业更是一飞冲天。然而金钱对于此时的李嘉诚仅仅是一个数字而已,他所追求的是向更高领域的发展和超越。李嘉诚认为商场上的每一次超越都是自己人生路途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李嘉诚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新的目标——超越香港置地公司。

香港置地公司是香港规模非常大的一家企业,它垄断香港经济已经几十年了。踌躇满志的李嘉诚决定将置地公司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想与其一较高下。然而,李嘉诚也很清楚,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刚刚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很多方面还需要改进,与拥有众多产业的香港置地公司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李嘉诚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越是有挑战性的目标越会激发起他的斗志。

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局势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派基辛格博士访华,与中国高层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会面,就中美间的合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谈判。基辛格博士的这次访华活动预示着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将近一步加强,香港经济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虽然美国决定放松禁运政策,但中国“**”的阴霾还笼罩在中国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而香港的发展也始终无法完全摆脱“文革”的阴影。直到1976年,这场“十年浩劫”才得以结束,香港的对外贸易才得到真正的解放。此后,国际大环境变得更加宽松,这种政治关系的变化给香港的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此,香港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阶段过渡。

在中美关系逐渐得到改善的大环境下,李嘉诚又成立了长江地产有限公司。他在此刻看到了香港地产业更大的发展前景,于是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房地产行业。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李嘉诚很坚决地说,“相信在座的所有同人都知道香港置地公司吧,在香港它一直占据着头把交椅的宝座。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甘拜下风,我们不仅要以香港置地作为标尺,向它学习发展中的成功经验,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要上下齐心,让我们有朝一日能像香港置地一样强大,甚至要超越置地。”李嘉诚所说的香港置地公司,是1889年由英国商人保罗·遮打和怡和洋行的杰姆·凯沙克合资创办的,最初注入资金就达500万港元,一直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公司。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置地公司逐渐跻身世界三大地产大鳄的行列。置地公司以香港为重要基地,业务遍及周边很多国家和地区。

正因如此,在李嘉诚提出超越置地公司的战略目标后,其他股东都非常吃惊。他们认为“长江”与置地公司抗衡那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其中一位与会人员质疑道:“与地产大鳄置地公司相比较,长江只能算是一家小型企业,我们拿什么来和规模庞大的置地公司相较量呢?‘长江’怎么能和置地公司相提并论呢?两者相差甚远,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认为可以。”李嘉诚很坚定地说:“我也知道‘长江’现在的实力远远不及置地。但是哪家大公司不是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的呢?就说置地公司吧,当时,遮打爵士刚来香港时,不也是一介贫商吗?可是他靠自己的能力、胆识和勤勉,成功地创立九仓、建起了今天的‘庞然大物’香港置地公司。我们又有何不可呢?我认为不管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没有信心,又怎会成就伟业呢?”李嘉诚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在座的很多人都纷纷地低下了头,他们领略了李嘉诚的超凡胆识。

李嘉诚继续说道:“我认为,我们可以先从学习香港置地公司的经营经验开始。我已经对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置地公司之所以能够在商场上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得益于它完美的经营方针——以收租业务为主,发展业务为辅。置地公司的资金很雄厚,业务涉及的范围也很广。但香港置地公司的基地处在中区,那里是寸土寸金,其业务也已经发展到了极限。当然,以‘长江’现在的实力,不可能去中区开拓,但是我们可以到那些不被地产商重视的新兴市镇和中区周边地区去拓展我们的业务。”

“我当初创办长江公司的那些钱是东拼西凑得来的,当时我连一块地、一间厂房都没有。可是,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长江’的规模,仅收租的物业我们就拥有将近35万平方英尺(3.15万平方米),我们的这个速度,置地也是无法比的。所以说,超越置地并不是遥不可及,一切都有可能。”

李嘉诚的每句话都很振奋人心,但是对李嘉诚的大胆想法在场人员还是不敢认同。其实,股东们的担心也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长江”的发展与置地相比,确实是相差甚远。当时的香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越山易,越置地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置地的规模和实力是多么强大了。但李嘉诚却丝毫未受到这些舆论的影响。

人们常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李嘉诚坚信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并坚持不懈地抱定自己的目标,就一定可以获得最后的成功。李嘉诚看准了“文革”结束后中国内地实行改革开放,而香港作为中西贸易的桥梁,经济必将迎来大发展,地产业也就必将不断蓬勃发展。于是他开始不断地购进地皮,兴建土木。有时候还没等楼宇建成,就有客户上门要求提前预订,而李嘉诚在得到租金后,会立刻将其投入到下一个楼宇的建造中。即便这样,李嘉诚还是感到资金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但他又不想过分依赖银行。面对火爆的楼市,李嘉诚脑中突然闪过一个主意:只有让公司上市,使它成为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从股市筹集资金,才能最快捷有效地解决资金的问题。李嘉诚马上开始行动,想方设法让长江地产有限公司成功上市。他大量地搜集资料,并对当前的股票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便选择最佳的时机使长江地产有限公司进入股市。

李嘉诚对股市进行了一番深入了解后,便迫不及待地想趁股市大好的时期,让长江地产有限公司尽快上市,以便筹措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他的地产事业的发展。

很快,李嘉诚就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改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简称“长实”。并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了长江实业上市申请书。得到了“四会”的应允后,长江实业成功上市。同年10月,“长实”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了上市,并于11月1日获准挂牌,股本规定为2亿港元,一共分为4200股,每股2元,溢价1元。李嘉诚还为长实股票的销售找了两家包销商,这两家包销商分别是:宝源财务公司、获多利财务公司。这两家公司负责在香港会、金银会、远东会等交易所向公众发售长实股票。

香港有很多投资者知道长实一直是稳步发展的,所以长实股票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上市24小时不到,其认购额就超过了发行额的65倍还要多。这时,包销商也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认购者太多,他们只好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股东。长实股票的价格很快就涨了一倍之多,这意味着长实股票的市值增幅随之增长了一倍。这一事实让长实的职工欣喜若狂,李嘉诚却没有丝毫的兴奋。他理智地认为,长实股票的升值是股市处于牛市的常见现象,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价也在升值,甚至比长实的升值幅度还要大。李嘉诚认为,股票升值如此之快,就意味着股票缩水也会是一瞬间的事。

李嘉诚还知道,长实只要上市,就一定要遵循上市公司的游戏规则来运作——接受证交所的监管和督察,按时向证交所提交公司的财务报表,上市公司股票的公众持有量必须在25%以上。另外,公司的任何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都必须向股东们完全公开,所有的重大决策也必须在股东大会上决定……这一切规定是很多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和企业大股东所不愿接受的,但李嘉诚坦然接受,因为他不能放弃上市,他心里始终萦绕着一个念头——超越置地。李嘉诚知道要想超越置地必须让长实以最快的速度壮大起来,而让长实快速壮大起来,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上市进行融资。所以对于一向富有挑战精神的李嘉诚来说,他必须坚持长实上市,并遵守股市中的这些游戏规则。

除此之外,李嘉诚为了加快长实的发展,还积极地在海外开拓长实的第二市场,筹措更多的海外资金。在新鸿基证券投资公司(香港最著名的证券公司)的引荐下,长实以英国证券公司作为财务顾问和包销商,于1973年初在伦敦正式挂牌上市。1974年6月,加拿大政府批准了长实在加拿大挂牌上市的申请。对于当时的很多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来说,在英国伦敦上市并不稀奇,因为香港很久以来一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但在加拿大成功上市,则足以令香港的商界人士刮目相看。长实开创了香港上市公司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上市的先河。这一系列的举动,为长江实业提供了更加坚固的资金保障。

李嘉诚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从古代圣贤那里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成功地运用在商场上。他能够很快摸准现代商业中的脉搏走向,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所以,当那些地产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将客户预付的楼花首款和银行的贷款孤注一掷地投入到股市中时,李嘉诚却依然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自己的长期投资。

香港的股市很长一段时间都处在不断飙升的状态,投资者的疯狂更进一步抬高了股价。很多上市公司的赢利始终跟不上股票的不断升值,恒生指数也已经上升到一个脱离实际价值的高位。这个时候,李嘉诚已经意识到股票的疯涨是不正常的,物极必反,香港股市很可能不久就会面临股价骤降或者崩盘的大灾。正如李嘉诚所料,香港股价在狂升到极限时,一夜之间轰然暴跌。1973年,恒生指数在短短一个月内下跌958.57点,同年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也影响到香港的加工贸易业,使香港股市再次受挫,恒生指数再次跌至433.7点。到1974年年底,恒生指数已经跌至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150.11点,直到第二年才有所回升。这是香港股市前所未有的一次大灾难,许多投资者输得血本无归、倾家**产。

20世纪70年代,股市对于香港的商人和普通投资者还是一个全新的名词。投资者对股市的风云变幻没有太深的认识。他们急功近利、盲目跟风。然而,李嘉诚在这次股灾中却表现出不随波逐流的坚定信念,使他能够在大灾面前全身而退。毫无疑问,李嘉诚和他的长江实业是这次股灾中的幸运儿。李嘉诚使长实不但没有遭受损失,而且还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业绩。

通过这次股灾,李嘉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经济是有它的兴衰规律的,股市的涨跌也是呈波浪式发展,并不是没有一点儿规律可循的。接着,李嘉诚又敏感地意识到,低潮过后,香港股市会迎来新一轮的高涨。而此时的股市正处于低迷期,恰恰是长实发展的好时机。于是,李嘉诚果断地决定再次扩大长实的业务。股市的潮起潮落,并没有使李嘉诚感到恐慌,相反,却使他更加坚信只要头脑冷静,长实一定会在地产、股市中所向披靡。